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不會完全取代銀行

2013-08-01 11:16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曾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與金融領域相互融合,衍生出獨特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具有巨大的潛在需求市場。中國銀行業協會昨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2-2013)》,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報告認為,盡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但並不會完全取代銀行等傳統金融業。

  報告進一步指出,銀行在宏觀政策傳導、風險管理、客戶資源等方面有難以替代的優勢。在互聯網時代,銀行可以利用其掌握大量數據資源的優勢,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已有的經驗與新興技術更有效地結合,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據悉,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信息,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和雲計算等,將對人來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可能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成為“互聯網金融模式”。目前業內將已出現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大致歸納為三種:一是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二是人人貸,三是眾籌融資。目前,只有第一種互聯網金融形態逐漸被監管部門認可,以發放牌照的方式予以規范、監管。

  報告認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互聯網銀行業務創新潛力極大。未來的商業銀行主體形勢可能將由實體機構演化為網絡平臺,通過整合、應用包括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雲計算等關鍵技術,實現互聯網式的支付結算、投融資業務、信用評估、風險管理等功能模板。

  此外,交通銀行副行長侯唯棟日前在2013陸家嘴論壇“互聯網金融發展前景”專題會上表示,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未必只有“你死我活”,通過創新,傳統銀行也能夠成為未來互聯網應用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

  延伸閱讀:互聯網金融考驗監管能力

  互聯網金融帶來了全新的金融業態,的確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不過一些從業者也坦言,互聯網金融目前的發展有點太快,缺乏監管也會給監管埋下隱患。支付便捷、參與門檻低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大特徵,也是互聯網金融快速擴張的基礎,不過業內人士也坦言,快速擴張吸引的用戶很多都是銀行並不青睞的風險客戶。一方面是有一定風險但數量龐大的客戶群體,另一方面,無論是網貸平臺還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少參與機構並不具備金融中介機構所應有的金融許可證,工商注冊的也多是咨詢類公司,缺乏明確的行業規則,更缺乏監管,問題暴露也就在所難免。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認為,從金融監管部門來講,不要簡單地下結論,尤其是不要簡單地用原有的金融機構的標準、金融業務的標準、金融行為標準去衡量它,要根據實體經濟和金融發展的總趨勢來研究中國金融制度、金融監管方法、監管機制的改革,從而使得中國金融真正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轉型。記者華青劍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