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傳統PC已無退路:廠商掀價格戰反擊 芯片商掣肘

2013-06-05 13: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傳統PC已無退路:廠商掀價格戰反擊芯片商掣肘

  資料圖

  中新網6月5日電(IT頻道 潘達)本周,各大PC廠商借勢Computex電腦展推出新品,低價和節能成為PC未來兩大發展趨勢。盡管PC產品創新不斷,但其節節敗退的趨勢難以掩飾,昔日PC巨頭似乎也做好了最後一搏的準備。

  挽救最後的份額

  在本周臺北舉行的Computex電腦展上,各大PC廠商似乎在產品策略上達成了一致,紛紛準備推出觸摸屏的低價筆記本。其中,部分產品今年內可能降價50%以上。

  移動終端的爆發式增長正在加速傳統PC的衰敗,這已經是路人皆知的行業趨勢,而昔日PC業的巨頭想盡了各種辦法以扭轉頹勢,首當其衝的就是底價策略。

  日前,有國外媒體報道稱,戴爾在退市之前,即將發動一場價格大戰,戴爾希望借此引發競爭對手作出反應,同時降低電腦價格,而其最終的目的則是擴大戴爾電腦和服務器的市場份額。

  戴爾的低價戰略也表明,盡管PC廠商再降低產品價格後的前景未知,但至少它們並不想完全失掉目前已有的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目前的電腦產品也在向便攜、可折疊、節能等方面轉變。

  據了解,微軟最近開始向小型便攜式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硬件制造商提供最低價僅為標準價三分之一的Windows和Office軟件。這將讓觸屏筆記本電腦的起售價低至300美元左右。同時,屏幕尺寸在8英寸以下的平板電腦或低于200美元。

  宏�本周推出了多款產品,其中包括了第一款搭載微軟Windows 8操作係統的8英寸平板電腦,標價379美元,包括預裝的Office軟件。另一家臺灣PC廠商華碩也將推出移動終端新品。

  芯片商掣肘

  傳統PC廠商頹勢盡顯,而為PC提供芯片支持的芯片廠商也受到牽連。英特爾一直都是PC芯片領域的主角,它與微軟組成的Wintel聯盟曾牢牢控制整個PC產業長達幾十年。但隨著PC的漸行漸遠,英特爾也在走下坡路,市場份額也在被蠶食。

  盡管此前英特爾提出了超極本的概念試圖挽回局面,但事實證明超級本策略效果不佳。而在智能手機領域,英特爾也沒有能夠延續與微軟類似在PC領域的合作關係。

  同樣,另一大芯片廠商AMD近期發布了2012財年第三季度初步財報,報告顯示,AMD第三季度營收預計比第二季度下滑約10%,不及公司此前預期的環比下滑1%。

  AMD目前還面臨著高管大量流失的困境,前CFO托馬斯?賽菲特在上個月離職。根據一項非正式統計顯示,賽菲特是自羅瑞德出任AMD CEO以來第26位離職的高管。

  壓迫之下,芯片廠商也在尋找新的出路。日前,三星為其Galaxy Tab 3係列發布了兩款Android平板電腦,一款是8英寸版本,另一款則是10.1英寸,是該公司首款搭載英特爾芯片的平板電腦。

  芯片廠商向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領域開始漸漸傾斜,英特爾為三星提供平板電腦芯片就是最好的例證。在英特爾等芯片商發力移動領域的同時,PC廠商未來的路就顯得愈加艱難了。

  安卓與微軟近戰

  據外媒的最新報道,宏�將于下周發布搭載Android 4.0係統的一體機,其配備了21.5英寸觸電觸控屏,價格低于傳統的Windows電腦。

  同時,谷歌不會對Android係統收取任何授權費,因此新的一體機價格有望降到400至425美元之間,這也讓微軟方面倍感壓力。

  不僅是宏�在與Android合作,其他PC廠商也在試水Android係統。惠普就推出了一款169美元的Android平板電腦,以應對Windows 8的低迷狀況。

  另外,盡管三星同時在Android和Windows兩大平臺上推出產品,但其對Android設備的重視程度顯然遠勝于Windows 8、Windows RT或Windows Phone 8。

  對此,盡管微軟曾經下調了Windows 8的授權費,希望通過低價策略吸引更多消費者。但低價難掩Windows 8的失敗,取消開始按鈕已經被廣泛視為該係統的一大敗筆。微軟也不得不低頭,承諾將在Windows 8.1係統中恢復開始按鈕。(中新網IT頻道)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