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費、音樂下載收費……近段時間,網路上“收費”二字很忙。4月6日,臺灣音樂人袁惟仁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每首歌曲可以照“10塊錢”收,此言一齣著實把網友嚇了一跳——微信咱可以不用,歌總不能不聽啊。
難道真的像傳言那樣,自7月1日起就要付費才能從網路下載音樂了嗎?專家總説網站搞好服務才是王道,那麼網友到底願意為啥服務埋單呢?
收費説易行難
其實,網路音樂收費討論由來已久,但總是不了了之。“近些年我們一直都説要收費,好像每天都在説明天就要收費啦。但其實要實現下載付費,在中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著名音樂人張亞東認為,網路音樂收費在7月1日施行還很難。
相比2007年開始的卡拉OK版權收費,網路音樂收費沒有一個像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那樣的第三方組織來代理收費,而音樂網站又因為害怕“槍打出頭鳥”,也不願意挑頭收費。
2003年音樂網站“九天音樂”開始轉型做“收費的正版音樂網站”,在業內堪稱首吃螃蟹者。當時“九天音樂”有50萬用戶,平均每個用戶每月付費30元,一開始似乎看到了曙光。不過隨後百度推出MP3搜索服務,“九天音樂”遭到致命打擊,用戶流失率超過90%。網友用腳投票也著實毒辣。
對於屢屢出現的收費苗頭,網友早想出N個對策。@等愛的傻小子説:“先把所有的歌曲都下載了,只聽老歌,不聽新歌。”一項網路調查更表明,一旦收費,30%的網友選擇從此線上聽,超過60%的人將千方百計從其他渠道獲取免費音樂,網友態度十分淡定,“總有牛人替我們想出對策。”
此外,關於怎麼收費的細節問題也未有定論。作為內地最大的兩家免費音樂提供商,騰訊和百度均稱暫時沒有針對所有音樂下載的收費計劃。酷狗音樂副總裁伍巧思坦言:“只要騰訊和百度任何一家沒有採取行動,其他音樂網站收費就意味著流失用戶,大家都不會衝在前面冒險。”
據了解,大型音樂網站目前基本都和唱片公司簽署了版權協議,由網站每年支付百萬元甚至更高的版權費用,從而免費向網友提供下載服務。
由此看來,網路音樂收費的博弈仍將路漫漫。
音樂創作待輸血
近年來,我國唱片業受到網路的衝擊,歌手難以從唱片發行中獲得收入,市場急劇萎縮。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約有1000多家音樂公司,而如今堅守陣地的已經屈指可數。
從音樂事業的長遠發展看,的確需要建立鼓勵音樂創作的輸血和造血機制。支援有償音樂消費的網友也多是理性地看到了這一點。目前,新浪樂庫在其微博平臺上就“你支援音樂進入正版化時代嗎?”這一問題發動網友投票,截至3月26日上午10時,1000余名參與投票的網友中,有45%都選擇了“支援正版”,30%選擇“無所謂,只要好聽接受合理收費”,只有25%的人選了“反對收費”。
張亞東談及親身經歷時説:“這些年一直在進步,從最早的完全收不到錢,到現在能收到一點錢。有很多網站找我談歌曲版權的購買事宜,但是基本上一首歌一年也就給我1到2萬元錢,都是買斷式的,不是按收聽或下載比例給我。當然,總比不給的強吧?”
讓網友埋單靠服務
下載音樂收費在歐美、日本等已十分普遍,但我國歌迷早習慣了免費音樂,扭轉起來並不容易。網友“戀鈺jie”就表示,“叫姐付費可以,但要讓姐享受到值得付費的服務。”看來,收費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提供讓消費者滿意的服務。
今年3月,國內民謠女歌手曹方做了一個嘗試,她將自己的新專輯《淺彩虹》做成了獨立的APP,放到蘋果商店裏付費下載。除了傳統的唱片,《淺彩虹》更加適應智慧手機的特性,比如手指一劃,就會出現彩虹的特效,歌詞背景是精美的動畫。此唱片定價30元,上線一週,就在APP Store裏衝到了前十名。其中蘋果拿分成的30%,音樂人和技術開發者平分剩下的70%,而在傳統的經過唱片公司和網際網路渠道推廣以後,音樂人一般只能分成3%至5%。
百度和騰訊現已開始試水收費、免費“混搭”模式,對於普通音質的MP3,試聽和下載都是免費的;但要想下載高清、無損品質的音樂,每月收取5元至10元的費用。從“QQ音樂”來看,已有300多萬用戶願意每月交納10元升級為綠鑽會員,以獲得更高品質的音樂。
移動網際網路也在為網路音樂收費創造條件。比如以前在PC端,用戶不用註冊就可以下載歌曲。現在網路音樂平臺與手機綁定,不僅提高了平臺對用戶的黏性,也方便精準了解用戶需求,創新個性化的服務。欣梅
音樂付費下載
國外都怎麼做
模式一:
iTunes 音樂商店下載
在數字音樂超市中免費試聽,下載按次收費。
模式二:
Spotify 包月付費
採用移動互聯包月付費模式,免費版插播廣告,付費版品質尚佳。
模式三:
潘多拉網路電臺
用戶免費線上聽歌,但對具體歌曲沒有選擇權。點擊某首歌時系統將推送廣告。
模式四:
彩鈴增值服務
該模式在中國大獲成功,網民下歌收費,中國移動還提供包月服務。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