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韓國製造業成中日“夾心餅”

2015-12-17 13:28 來源:國際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隨著中國技術的提升和日元的持續走軟,韓國製造業正喪失對華技術優勢和對日價格優勢,在中日兩面夾擊中掙扎求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夾心餅”並非僅是韓國企業的生存寫照,各國的企業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對於韓國企業來説,如何激發企業活力、去蕪存菁才是當前最先著手的。

  都是中日惹的禍?

  今年以來,韓國出口下降明顯。自5月和10月韓國出口同比降幅分別達到11%和14.9%的兩位數後,10月再度刷新紀錄,出口額同比減少15.8%,為434.7億美元,創下2009年8月以來最大同比降幅。

  韓方認為,隨著中國技術的提升和日元的疲軟,韓國企業正喪失優勢,被中日兩面夾擊。

  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近期發佈的“韓中日競爭力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受訪的韓國主要行業組織中,79.2%認為中國在技術上已趕超韓國或將在3年內趕超韓國,65%認為韓國在技術上仍落後於日本,70%認為韓國的價格競爭力與日本相當或處於劣勢。

  被問及與中日兩國的競爭前景時,91.7%不看好韓國能在與中國的競爭中領先,65%認為韓國與日本的相對競爭力將進一步減弱。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劉雲認為,造成韓國製造業面臨中日夾擊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全球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期,社會整體供給大於需求。在這一背景下,以消費品為主的韓國産業,特別是依賴中國市場的消費品面臨很大的壓力。

  其次,韓國整體出口項目的一半以上與日本重疊,日元貶值為韓國出口企業帶來極大壓力。劉雲指出,此前,韓國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日本福島地震以及核泄漏之後,對日本製造業有很強的替代作用,彼時的企業採購發生逆轉。但隨著日元貶值,這一形勢發生了再逆轉。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中,日元對美元累計貶值33%,對韓元貶值35%。而在今年年初,韓元對日元套算匯率盤中一度突破100日元兌900韓元,這種情況還在繼續。韓元與日元不存在直接的匯率,而是通過各自與美元的匯率計算,這使得韓國央行的操作空間很受限。

  當然,其中也有韓國本身的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天國認為,近些年韓國在技術創新上步伐放緩,勞動力工資上漲迅速,這些原因導致韓國在製造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在下降。相比較而言,中國在這方面進步很快,不斷拉近與韓國的距離。“雖然中國整體企業競爭力仍然與韓國企業存在一定差距,但就大的經濟發展趨勢而言,不可否認‘夾心餅’現象正在上演。”李天國説。

  劉雲也指出,中國已經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産業的技術水準均有了明顯提升,這也給韓國出口企業以更大壓力。

  “夾心餅”是各國企業常態

  目前,整個亞洲都處於競爭態勢。隨著中日韓三方經濟的增強,無論是在製造業還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各國相互間都存在著激烈競爭。

  劉雲指出,“夾心餅”現狀並不是韓國企業所獨有的,這是全球各國企業都面臨的困境。比如,東芝近期因會計違規而被日本政府處以73.735億日元的鉅額罰款,夏普在重組,新力在剝離資産,各國企業,特別是傳統行業的企業都面臨著産能過剩所帶來的壓力。當然,上游的機械製造業、採礦業、造船業等也面臨著經濟下滑、需求銳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事實上,韓國企業本身還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問題。劉雲指出,韓國企業更多是集團公司的形式,一個公司涉及、覆蓋了從下游到上游的整個鏈條,如韓國手機公司向上能延伸到採礦設備、大型機械設備和電力基礎設施等行業。這種大集團在經濟增長時期有很大優勢,形成內部交易鏈。但禍福同根,在經濟下滑期,這也使集團所面對的風險是整體的,其鏈條的各個環節都面臨衝擊。

  劉雲認為,韓國的企業競爭力在於創新以及成體系成規模的體制。韓國企業應首先考慮如何在“寒冬”中生存下來,而非將出口下滑的責任推到外部環境上。

  為此,韓國政府也絞盡了腦汁。李天國坦言,“樸槿惠政府大力實施三年的經濟改革,就是為了重新喚醒韓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樸槿惠政府推出的政策包括提出推行創造經濟政策,提高政府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財政預算,通過資金和獎勵制度來鼓勵青年創業,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加快技術研發,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推動投資與貿易便利化等。

  李天國認為,韓國要想實現快速發展,在新的經濟形勢和環境下,需調整好經濟結構,培育新時期的新興主導産業,使之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為下一階段經濟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