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亞洲開放合作新常態之錨
截至31日下午18時,提出申請以意向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亞投行的國家總數已達46個。其中30個國家成為正式的意向創始成員國,包括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的4個,二十國集團中的13個。
⊙記者 王宙潔 ○編輯 穀子
3月31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關上了申請大門。亞洲找到了開放合作新常態之錨。
自從去年10月24日21個國家簽署亞投行籌建備忘錄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搶搭亞投行這輛“東方快車”。截至31日下午18時,提出申請以意向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亞投行的國家總數已達46個。其中30個國家成為正式的意向創始成員國,包括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的4個,二十國集團中的13個。
在上週末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宣佈,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已經制定。伴隨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勾勒的畫卷漸次鋪開,亞投行如箭在弦。
像一隻錨,這樣一個多邊組織在全球金融秩序中不可或缺。它的到來正聯結起五大洲人們的共同願景,鍛造出亞洲經濟治理安全,也讓多極世界有了更清晰的雛形。
未來世界夢走向現實
亞投行構築安全網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尼,建立亞投行的倡議首次出現在世界面前。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夢想開始醞釀。一年後,它的羽翼開始變得豐滿。
這是一場面向全世界的盛情邀請。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發表演講稱,“‘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開放的,我們歡迎沿線國家和亞洲國家積極參與,也張開臂膀歡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舉。”
一路走來,亞投行在不斷創造里程碑:3月12日,七國集團(G7)中的英國率先宣佈加入亞投行;丹麥政府于3月28日宣佈申請加入,成為該組織迎來的第一個北歐地區創始成員國;兩天后,埃及成為首個正式提出申請的非洲國家……
它的出現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巨大反響,連同構成其基礎的“一帶一路”政策,其包含的理念與目標順應著時代的客觀需求。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近日表示,中方倡導建立亞投行,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滿足亞洲地區基礎設施融資需求巨大的客觀需要,中國將通過承擔更多的責任,來促進亞洲地區的合作和多贏。
彭博經濟學家陳世淵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有個一致的目標,就是推動國際經濟一體化。亞投行更加專注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是個國際化的多邊合作機構。
據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開行”)估算,在經濟持續增長的亞洲,從現在到2020年,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到7300億美元。現有的世界銀行、亞開行等國際多邊機構都沒有辦法滿足這個資金的需求。
陳世淵指出,西方國家加入亞投行,主要因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是個巨大的商機。基礎設施是高風險的投資,亞投行可以很好地降低投資的風險。另外,加入未來亞洲的主要多邊合作機制,對西方國家了解亞洲經濟、開拓亞洲市場都是很大的助力。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張春對上證報表示,建立亞投行有助於分散外匯儲備風險並增加收益率。中國希望輸出一些産能,其中包括基礎設施方面的技術和設備。此外,通過周邊國家的發展,也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地區方面的影響力,並幫助改善環境以及維持區域和平。亞投行還有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有海外媒體評論認為,像過去那樣由亞開行向政府提供融資、在政府主導下建設鐵路和道路的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要求,因此正在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融資。畢馬威國際副主席約翰·斯考特曾表示,過去數年間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各國政府意識到投資多元化的重要性,採取公私合營、私有企業分包建設基礎設施的項目越來越多。
目前亞投行籌建工作已確立了以各國財政部參與的談判代表會議為章程談判主渠道、亞投行籌建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處)為技術支撐機構的工作機制。按照計劃,各方將於今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式,正式成立亞投行。PPP(公私合作關係)等多元方式有望成為亞投行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模式。
護航泛亞洲經濟圈
命運共同體有張力
經略外交,始於周邊。日本經濟新聞評論認為,將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援助的亞投行將成為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構想的推動力量。中國的戰略是作為加強周邊國家外交的一環,構建被稱為“命運共同體”的寬泛的經濟圈,以推動安全保障方面的穩定。
亞投行致力於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推動“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正式公佈,亞洲打造“命運共同體”的路徑逐漸清晰。“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原則包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等。
這也造就了亞投行的“磁力”。陳世淵認為,亞投行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經濟不斷國際化之後,中國更積極主動利用自身經濟實力推動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措施。
他對上證報指出,亞投行既可以幫助區域內相對落後的國家的基礎建設投資,以提升這些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同時也可以為中國的出口和海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人和”主要是講“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這種共識還來自多個重要全球性多邊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近日表示,亞投行的成立“生逢其時”,將有助於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朱民表示,亞投行出現的時機很好。當前全球經濟增長較弱,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勞動生産率下降,總需求不足,需要全球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來拉動總需求,推動長期的勞動生産率提高。
歐盟方面則表示,加入亞投行是應對全球投資需求的方式之一,對歐盟企業來説也是個機遇。世界銀行行長金墉稱,已經在與亞投行“深入討論怎樣密切合作”。而亞洲開發銀行總裁中尾武彥也表達了合作意願:如果能夠達到亞行的貸款標準,該行可以與亞投行進行融資合作。
在貝倫貝格銀行的經濟學家舒爾茨看來,不同借貸機構之間的競爭可以是件好事。“如果亞洲經濟繁榮發展,金融市場保持穩定,那麼公共金融機構發揮的本來就是輔助作用。”
誠如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司長張軍所言,亞投行的成立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進程,亞投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成為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高度專業性的多邊金融機構,這也是提出這一倡議的初衷。
經濟秩序迎來變革
鍛造多極世界之錨
世界金融發展難免經歷陣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對於世行和IMF著手改革、給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更多話語權的呼聲高漲。
毫無疑問,其改革進程沒有跟上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經濟産出已佔全球的16%,但在世行只擁有4.42%的表決權。
這令全球金融秩序重新被放在鎂光燈下。長期以來,美國保持著對IMF與世界銀行的支配性地位。但在國際輿論看來,美國目前在亞投行問題上略顯孤立和被動。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美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努爾·梅納伊在英國《金融時報》撰稿指出,亞洲的鐵路網、水力發電和物流網等重大項目,都需要財力雄厚又有耐心的投資者,而西方四分五裂的政治結構根本無法再為此達成共識。
他寫道,“今天,要想在亞洲複製當年美國的新政,即像美國那樣靠承諾和政策凝聚力把整塊大陸用道路連通起來、同時讓一代人脫離貧困,靠世行、IMF或亞開行的支援是根本不可想像的。因此,隨著復興中的亞洲經濟體對充裕而靈活的中國投資表示歡迎、而美國又無法動員西方提供一個令人難以抗拒的替代選擇,美國顯現出頹勢就是不可避免的。”
當英國宣佈加入亞投行的消息傳出,人們驚呼,世界開始發生變化。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是向多極世界邁出的歷史性一步。但是,多極世界秩序也意味著,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其中,尤其是讓新成員能夠融入,不要抓著“老資格俱樂部”的韁繩不放。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本週在海外媒體撰文指出,“中國面臨經濟向新常態轉變的挑戰,它需要找到與美國的共同點。美國也需要加深對中國轉型的認識。兩國都需要表現出領導力、願景和對合作參與的開放態度。”他援引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話稱,合作的緊迫性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結果。封建時代的中國對羅馬帝國一無所知,反之亦然。但是,在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大國能夠在真空中運作。
不過,張春對上證報指出,亞投行並非只是中美兩個國家之間的博弈,而是一種要改變全球金融資源配置的博弈。“它是一種對調整全世界金融資源配置很好的嘗試。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資金包括外匯儲備都投資于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債市及股市,但這並非最佳資源配置。世界上還有很多貧窮國家特別需要這種基礎設施的投資。所以中國倡導的亞投行其實是希望把世界上的金融資源更多地投入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貧窮國家,幫助這些國家更好發展。”
他表示,現有的多邊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和IMF存在幾大問題,首先這些機構並不完全針對基礎設施;其次這些組織還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發展中國家在其中並沒有很大的話語權;三是資金仍不充足,世界上貧窮國家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量非常大。所以成立亞投行是對現有多邊機構的補充,並且針對的是一個新領域。雖然目前尚在起步階段,但長遠來看,它可能會改變目前的世界金融格局,並有可能會對以美元為主導的貨幣體系提出很大挑戰。
“金磚之父”奧尼爾曾對上證報記者表示,新興市場國家需要在現有國際金融機構有自己的聲音。陳世淵也認為,亞投行的設立是中國經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加大的反映,是中國推動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努力,應該是目前國際經濟金融構架體系的有益補充。
“在‘中國夢’長期建構中,亞投行的賽局是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國世界新聞網評論稱,它讓中國有機會引領風騷、創造時勢;在重建漢唐盛世的過程中,讓周邊的亞洲國家同享“和平紅利”、“崛起紅利”及“復興紅利”。其變化不僅昭示著中、美兩國勢力的消長,更明白顯示中國的“和平崛起”找到了一條具體可行途徑。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