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紅棗怎吃最好?必知6種吃法

2014-12-01 10:46 來源:家庭醫生線上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醫指出,紅棗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俗語也有説,“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由此可見,紅棗的食療功效很高,那麼紅棗怎麼吃最補人?小編幫你盤點幾種健康食用方法,讓你的臉色紅潤血氣旺!

  紅棗也被稱為大棗、棗子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份、胡蘿蔔素、維生素B、C、P及磷、鈣、鐵等,有維生素丸的美稱,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那麼紅棗怎麼吃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效呢?一起來看看吧。

  強化功效一:補脾、養血、安神

  材料:紅棗1000克,蜂蜜500克。

  做法:洗凈去核取肉搗爛,加適量水用文火煎,過濾取汁,混入,于火上調勻取成棗膏,裝瓶備用。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連續服完,可防治失眠。

  強化功效二:駐顏祛斑、健美豐肌

  材料:紅棗10枚,黑木耳15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紅棗沖洗乾淨,用清水浸泡約2小時後撈出,剔去棗核。黑木耳用清水泡發,摘洗乾淨。把紅棗、黑木耳放入湯盆內,加入適量清水、冰糖,上籠蒸約1小時即成。每日早、晚餐後各服一次,可以補虛養血。

  強化功效三:調經、去便秘

  材料:當歸15克、紅棗50克、白糖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當歸用溫水浸泡片刻,加水200克,先煎濃汁100克,去渣取汁,與粳米、紅棗和白糖一同加水適量,煮至粥成。每日早晚溫熱服用,10日為1個療程。

  強化功效四:解鬱、除皺、皮膚白嫩細滑

  材料:生薑500克、紅棗250克、鹽100克、甘草150克、丁香25克、沉香25克。

  做法:搗成粗末和勻備用。每次15--25克,清晨煎服或泡水代茶飲,每日數次。此茶具有補脾、養血、健胃、安神、解鬱之功效,久服令人容顏白嫩、皮膚細滑、皺紋減少。

  強化功效五:清肝明目

  材料:紅棗50克、粳米100克、菊花15克。

  做法:一同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至濃稠時,放入適量紅糖調味食用。此方具有健脾補血、清肝明目之功效;長期食用可使面部膚色紅潤,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強化功效六:潤肺健脾、使面色紅潤

  材料:紅棗50克、水發黑木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水發木耳去雜質洗凈,切成小塊。紅棗去核,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紅棗、木耳爛熟,放入白糖調味即可食用。常食能使面色紅潤、青春煥發,此湯尤益於女性。

  如果想更簡單便捷地食用紅棗,還有下面的這些方法哦!

  紅棗泡水,養肝排毒

  實驗證明,每天給肝功能差的人喝大棗水,持續1周能增加人體血清蛋白,近而達到保肝排毒的功效。

  紅棗的一個沖泡細節決定著它功效的高低。紅棗果皮堅韌不好消化,如果整顆沖泡,很難將其有效成分完全溶出,因此最好將其掰開再沖泡。

  還要注意的是,新鮮的紅棗不宜沖泡或煎煮。這是因為它的維生素C含量非常高,用熱水煮泡會嚴重破壞維C。

  紅棗熬湯,止咳潤肺

  唐代盂詵所著《必效方》中記載了將紅棗、銀耳和冰糖一起煮湯,可止咳潤肺。

  材料:銀耳:20克(大約半朵),紅棗:20顆,冰糖:60克(可根據各人的口味添減分量)

  做法:把銀耳放在清水中發開,摘去蒂頭,撕成小塊,與紅棗、冰糖一起放到鍋裏,加水6碗,大火煮開後,改用文火再煮半個小時,即可熄火。

  紅棗煮蛋,補血養顏

  用紅棗加桂圓煲紅糖水,到棗爛桂圓綿時,打只雞蛋;繼續用小火焐熟雞蛋。

  紅棗、桂圓和紅糖都有補血的功效,煮出的雞蛋很滋補。

  紅棗泡茶,補氣護嗓

  紅棗炒黑後泡茶喝,可治療胃寒、胃痛。

  如果再放入桂圓,就是補血補氣茶了,適合教師、營業員等使用嗓子頻率較高的人。

  紅棗熬粥,安神助眠

  中醫上講,女性有躁鬱不安、心神不寧等症狀,可用適量百合、蓮子搭配紅棗調理。若與小米同煮,可更好地發揮紅棗安神的效用。

  紅棗泡酒,血管通暢

  紅棗在浸泡過程中,富含營養的有機物更容易在酒中溶出。對保持血管通暢有一定效果。

  編輯提醒:

  1、幹紅棗大小各異,雖然在營養和食療功效上差別不大,但從口味上建議,泡水泡茶時選用大個的紅棗,特別是新疆産的紅棗,口感很甜,最好將其撕成幾半再用;熬粥、泡酒等則可隨意選擇。

  2、大棗有益健康,但並非多多益善。中等大小的紅棗,一次食用最好別超過15個,過量食用有損消化功能,引起胃酸過多和腹脹。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