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埃博拉讓世界糧食安全再蒙陰影

2014-10-21 15:1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埃博拉讓世界糧食安全再蒙陰影

  據外媒報道,西非國家農業部長日前表示,西非國家需要更多經濟援助和全球協調,以防止埃博拉病毒危機轉化為糧食危機。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主席卡納約·恩萬澤也在本月14日表示,西非埃博拉病毒的爆發正在引發非洲出現糧食短缺的危機。

  埃博拉肆虐 糧食再告急

  早在10月8日,聯合國網站就發佈消息稱,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肆虐,給當地的經濟和農業生産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卡納約·恩萬澤14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進一步具體介紹,作為受到埃博拉病毒爆發衝擊最嚴重的西非國家,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等國的民眾恐慌和擔心已造成當地農業生産活動的中斷。在賴比瑞亞,受影響最大的農業縣洛法,包括食品在內的商品價格漲幅僅在8月份就從30%增至75%。

  獅子山農林食物安全部長約瑟夫·塞薩伊日前也透露,受埃博拉病毒影響,該國40%的農民已經放棄他們的農田,該國種植的咖啡和可可豆也受到嚴重影響。

  “這是一次公共衛生危機,但已經影響食品安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言人法比耶娜·龐皮説。

  雖然,2014年被視為全球糧食豐收年,世界糧食整體供給充裕,糧食價格也呈現下行趨勢。然而,在西非地區,由埃博拉引起的糧食短缺危機,再次給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敲響警鐘。

  “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依然不容樂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埃博拉疫情影響的西非糧食安全問題,暴露的正是目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一個突出方面——區域不均衡。

  區域不均衡 貧困是根源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出版的《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2014)》顯示,雖然近年來全球在減少饑餓人口方面整體有所進展,全球饑餓人口正在持續減少,然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以及各大洲、區域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目前,發達國家普遍糧食過剩,饑餓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南亞等地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李行説。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在全球8.05億長期遭受食物缺乏的人口中,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數量達到7.91億,所佔比例超過98%。

  其中,非洲國家的饑餓問題尤為嚴重。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佈的報告,1990年至2012年饑餓狀況惡化最嚴重的國家大都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近30年來非洲每人平均糧食産量也處於持續下降趨勢。

  農業生産效率低下,政府缺乏農業投入意願,以及疾病、旱災、國內衝突等天災人禍的疊加,都是阻礙並威脅非洲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此次的埃博拉疫情正是擊中西非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的軟肋。

  “目前,世界糧食整體供給充裕,在糧食價格呈現下跌趨勢的情況下,饑餓人口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缺乏購買能力。”李國祥認為,非洲地區糧食不安全狀況存在的根源仍在於地區貧困。

  “在糧食的生産、銷售、分配等方面仍然缺乏全球性的戰略佈局和系統規劃。”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指出,全球糧食資源在生産、儲備、物流、技術等方面仍存在的分配不平衡的問題,也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狀況的差距。

  提高生産力 全球共努力

  如今,糧食安全問題早已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需要世界各國共同的努力與協調來推動解決。

  為幫助受埃博拉影響國家農民促進農業生産以保障生計,聯合國糧農組織10月8日發起了一項總額為3000萬美元的緊急募捐呼籲,以在今後12個月內向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9萬個貧困家庭提供幫助。

  “對於低收入的缺糧國家,經濟發達、糧食過剩的富國應該通過無償的方式,進行更多的糧食援助。”何茂春説。

  專家普遍認為,即使埃博拉疫情在未來一段時間有所緩和,在全球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減少、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為相對緊缺物資,全球糧價在未來仍將總體處於穩中有升的態勢。因此,對於如非洲國家等在國際市場中缺乏糧食購買能力的脆弱國家或脆弱群體,讓他們自身擁有足以維持生存的農業資源和生産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農業資源均衡配置的目標應被放到突出位置,同時還應加快國家間先進農業技術的轉移,尤其是先進技術向脆弱國家、脆弱群體的擴散,從而幫助他們提高生産能力和生産效率,使他們能夠用有限的生産資源生産足夠的糧食。”李國祥説。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