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人有望喝到來自渤海的脫鹽淡水。作為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北京一直謀求從外地調水,脫鹽渤海水每年供應量有多少?今年有南水北調進京,海水淡化進京是否還有必要?老百姓則關心,海水淡化後能喝嗎?水價是否很貴?近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和專家,對上述疑問進行了解答。
1 淡化海水能否放心飲用?
“淡化海水能喝嗎?”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
北控水務集團海水淡化事業部總經理王小水説,之所以選用曹妃甸地區的海水,是因為與其他渤海海域相比,曹妃甸的地理位置優越,受洋流影響,該海域海水比較清潔,達到國家二類的海水水質,可降低預處理難度並節約成本。
海水水質會經常發生變化嗎?曹妃甸海水淡化項目運營負責人周海燕説,通過長期監測,海水的水質常年穩定,比地表水要穩定得多,不會受潮漲潮落而影響水質。
海水淡化是經氣浮、超濾、反滲透、礦化等過程,去除鹽分、懸浮物、有機物、藻類、細菌,最後調節酸鹼度和硬度。王小水説,生産出來的淡水多次檢測,達到國家106項最新的飲用水標準,是那種“打開水龍頭就能喝、可以直接飲用的水”。
據了解,海水淡化已遍及全世界125個國家和地區,迪拜、沙特等都是長期使用淡化海水。
相比于淡化海水,“南水”水質又如何?即將進京的“南水”,來自湖北丹江口水庫,屬於地表水。水質和密雲水庫的水質差不多,符合國家作為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標準。
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孫國升日前表示,“南水”進京後,部分地區自來水廠會把地下水置換為南水的地表水,從而降低水質硬度,水鹼會變少。
2 淡化海水價格是否很貴?
北京現行居民用水價格為4元/噸。王小水對海水淡化進京也做了一個初步測算:到京成本價約控制在8元/噸左右。海水淡化進京主要有制水和輸水兩部分,制水一期規模是日産100萬噸,總造價70億元,出廠水價每噸約4.5元左右;輸水是曹妃甸到北京270公里管線,總造價100億元,輸送成本為每噸2.5元-3.5元。
王小水錶示,8元/噸是一個全成本的計算,包括投資本金、貸款利息、經營維護費、水的生産成本等。北京水價這幾年可能還有調整,到2019年會與海水淡化價格差不多。如在政府補貼及階梯水價等價格調節下,市民應可接受。
從丹江口水庫進京的“南水”,成本價又如何?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孫國升近日表示,國家發改委還在組織核定,包括北京在內的“口門價”都在核算中,沒有最終確定,但每噸應不會超過3元。這個“口門價”就是原水價,比北京現行的1.70元原水價要高,超出部分是政府補貼還是居民分攤待定。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近日牽頭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國水環境保護價格與稅費政策研究”。他説,如果計入調水的其他成本等,最終價格可能也不會便宜。隨著海水淡化技術的不斷成熟,將來“調水的成本會越來越昂貴,而淡化海水的成本則越來越低”。
3 淡化水進京供應量多大?
唐山曹妃甸區副區長、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張貴寶表示,海水淡化進京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設計日處理海水淡化能力100萬噸,“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項目也會很快”。
王小水説,日産100萬噸意味著每年供水超過3億立方米,佔現在北京年用水量約10%。未來還將視北京需要開工日産300萬噸的海水淡化項目。到那時,每年供應北京的淡化海水可超10億立方米。
既然今年已有南水北調進京,海水淡化進京是否還有必要?
事實上,早在2010年2月北京市水務工作報告中就開始把海水淡化納入戰略水源,開始調研和論證。2011年10月,在曹妃甸北控阿科淩5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竣工儀式上,北京和國家發改委的高層官員悉數到場,時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的吉林表示,在曹妃甸建設海水淡化産業基地,將對北京形成水資源的重要補充。
“對北京這樣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城市,需要多樣化的供水渠道。”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説,北京現在每天用水約1000萬噸,一年用水總量35億噸。即使有南水北調輸水,每年也只有10億噸供水量,佔用水量的三分之一,解決不了全部問題。
4 濃鹽水是否會影響環境?
所謂海水淡化,就是把苦澀的海水“脫鹽”,抽出能飲用的淡水。海水淡化後産生的大量濃鹽水如何處理,對海洋環境也是一個考驗。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此前解讀《關於促進海水淡化産業發展的意見》時指出,海水淡化工程的主要環境問題是“淡化後的濃鹽水排放對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的影響”,為減輕海水淡化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國家支援對海水淡化後的濃海水進行綜合利用。
曹妃甸工業區提供的資料顯示,為避免海水淡化對渤海環境的影響,曹妃甸整合區域資源,建起了迴圈經濟産業鏈。由唐山三友化工公司和南堡鹽場全部接收該項目排放的濃海水用於鹽化工生産和曬鹽生産,迴圈利用,是一種解決排放難題的新嘗試。
“現在的濃鹽水都直接輸送給了旁邊的三友化工。”王小水説,濃鹽水沒有排放到海裏。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認為,即使是利用了濃鹽水,也不可能完全消耗掉這些鹽水,還可能産生其他副産品,綜合利用率有多大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