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鎘超標,農夫山泉被指生産標準不如自來水,膠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受質疑,地溝油變身食品原料,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在過去的一年裏,食品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熱點之一,給公眾帶來的擔憂和疑慮仍未散去。日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京召開的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12位國內權威專家對相關事件進行科學分析,逐一解讀。
此次會議解讀的12個國內食品安全熱點,是食品安全專家從合作媒體申報的近30個事件中篩選出來的。“12個熱點中,只有美素奶粉摻假、羊肉摻假、大米鎘超標、用地溝油生産食用油真正屬於食品安全事件。其他的許多現象被誤讀為食品安全事件,與報道者和公眾不熟悉食品安全標準,不分析量效關係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説。
可以看到,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是2013年的主題詞。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指出,3年中所發生的36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較真實地聚焦了社會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和焦慮。
通過對2011-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梳理顯示,對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從2011年聚焦于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到2012年關注標準與過程式控制制,而2013年的輿情則聚集于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孟素荷表示,從“非法添加”到“過程式控制制”,再到“原料安全”,2011-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重心的轉移,不僅顯示了各方逐漸形成的“由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認知過程,也顯示了向産業鏈前端延伸的溯源軌跡。同時顯示出輿情的關注點總體上與中國食品安全的著力點相銜接,並與2013年中央對“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源頭”的判斷相吻合。
方便食品、標準、原料污染與過程式控制制及乳品是四大關注熱點。孟素荷指出,“2011-2013年36個食品安全事件的分佈是突發的、散點的,涉及影響食品安全的各個領域。”其中四個重點領域受關注較多:一是以傳統食品工業化為特徵的中國方便食品産業佔28%;二是對標準的爭論與質疑佔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與過程式控制制的事件佔到11%;此外,乳製品行業始終受到高度關注,亦佔11%。
會上專家還分析了國外食品安全事件,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已經突破國界,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廣泛存在,不僅損害人類健康,更有損行業和國家的形象。由此,強化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不僅需要政府加強法制化監督管理,企業加強誠信意識,科技界加強對食品安全的基礎科學研究,更需要媒體傳遞科學的資訊。正視食品安全帶給人類的挑戰,需要政府、産業、科技、媒體各方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