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市民舉報的周浦萬達廣場品尚豆撈坊採購並銷售“摻假羊肉”一事,讓申城的火鍋愛好者和從業人員人人自危,因為憑藉制假分子的“高超”技藝,即使是老饕也無法斷言筷子彼端的究竟是不是塊正宗羊肉。為此,上海監管部門正在對 “摻假羊肉”的批發銷售環節開展排查,借助DNA技術全城追查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或涉嫌欺詐消費者的漏網之魚。
借助先進的檢驗技術讓違法分子曝光固然大快人心,但追溯整個事件的源頭,卻讓人擔心。如果沒有舉報,絕大多數消費者還蒙在鼓裏,而監管部門事先也未掌握有關情況,事發後才開始“亡羊補牢”,一來違法分子有了應付監管的喘息之機,二來監管部門又給公眾留下了“失察”的壞印象。縱觀近年不少食品問題事件,監管部門時常扮演“救火隊員”,哪出了問題才忙著組織力量去清查、檢驗。雖然大多數違法分子都得到了及時查處,但這種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監管模式只是治標,卻無法治本。
以“摻假羊肉”一案為例,就算打掉了一批黑心商販,但只要“混合肉卷”這種産業繼續存在,“挂羊頭賣狗肉”的行為仍可能繼續暗流涌動。在監管部門“發現”前,其實“混合肉卷”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這種産業的形成是為了迎合消費者要求物美價廉的心態,更主要的原因則在於暴利:摻雜其他禽畜肉的“羊肉卷”,成本只有純羊肉卷的一半甚至更低。在租金、人力、食材等成本日趨上漲的背景下,一些火鍋店就會鋌而走險,靠欺瞞消費者謀利,而看到商機的上游生産商和批發商為了進一步榨取利潤,甚至有在“混合肉卷”中摻雜未經檢驗檢疫肉製品的可能。很難想像,在利誘下,如果失于監管,這種産業會走向怎樣的惡性迴圈,等到問題被曝光才開始補救,為時已晚。
誠然,食品違法犯罪行為在暗處,尤其是面對一些新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相應的監管和檢測檢驗技術客觀上存在滯後。但各種客觀條件的困難並不能成為監管部門放鬆日常監管的理由。如果早點對“混合肉卷”的生産、加工、銷售、餐飲等各個環節給予重視,將事後的“定罪式檢驗”前移,不定期對廠家、批發市場和餐飲環節的“混合肉卷”開展品質和衛生抽檢;嚴格要求産品在標簽標識上講誠信,一旦有藏匿、塗改産品關鍵資訊的行為,給予令其“肉痛”的重罰……那麼,“摻假羊肉”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期待相關部門儘快重建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良性土壤。陳璽撼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