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新華社報道,香港限制出境者攜帶超過兩罐奶粉的“限奶令”,至5月1日實施整兩個月。這一措施在迅速保障香港市場供應並克服所謂“奶粉荒”的同時,導致香港奶粉商和零售業的奶粉銷量明顯下降,較“限奶令”實施前下跌20%。
作為個人,筆者支援對上規模的海外代購奶粉加強監管並納入課徵關稅的範疇,不贊成內地某些消費者對洋奶粉品牌的盲目追捧,畢竟洋奶粉品牌發生的負面事件並不少。但香港的限購奶粉之舉,應當引起相關方面的反思。
作為一個自由港,貿易是香港的生命線;作為中國內地的門戶,為中國內地經貿服務是香港的商業價值之所在;正值中國內地居民出境旅遊人數和境外消費金額連年暴漲之際,世界各國、各地區千方百計招徠猶嫌不足,對香港近水樓臺的地利艷羨不已,香港竟然採取這種拒絕到府客戶、甚至將到府客戶送進監獄的做法,本質上屬於愚不可及的商業自殺。建立“購物天堂”的名號需要多年的辛苦實幹。十年來,由於內地消費市場迅猛擴張和升級,由於某些香港店舖發生的欺詐事件,香港作為購物場所對內地居民的吸引力總體上本來就呈衰減之勢,限購奶粉之類舉措只能進一步給香港在內地居民心目中的商譽雪上加霜。
換個角度説,港府完全可以採取其他措施來確保本地居民的需求。之所以限購奶粉,官方的説法就是內地客人購買太多,香港市面奶粉短缺,限購奶粉可以確保香港本地孩子需求。然而,香港市場實際上並不缺乏奶粉供應,只不過運輸增長雖快,卻仍趕不上內地客購買增長的步伐;某些香港商家刻意囤貨,採取饑餓行銷手法,希望借此抬高售價,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對並不存在的“缺貨”的恐慌。要解決這個問題,香港完全可以進一步推進貿易便利化,提高奶粉進口和運輸的效率。
值得關注的是,不僅是奶粉限購事件本身,通過此事折射出來的這個商業都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問題更值得相關方面引起重視。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