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遏制大豆産業衰退刻不容緩 亟待中長期發展規劃

2013-03-11 10:1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自2007年以來,我國大豆産業下滑趨勢未見好轉,反而逐步惡化。黑龍江省是我國大豆主産區,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全國的1/3以上,商品量佔全國的50%以上,位居全國首位,是國家重要的大豆生産和加工基地。鋻於目前的嚴峻形勢,遏制黑龍江省大豆産業進一步衰退迫在眉睫。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工商聯主席洪袁舒建議:國家有關方面應高度重視,制定切實可行措施,保護我國大豆産業體系健康運作,進而保證國家糧油安全和國際市場話語權。

  大豆産業體系不健康

  洪袁舒認為,從黑龍江的情況來看,大豆産業體系已經無法健康運作。首先表現是糧油安全問題面臨挑戰。2012年我國大豆産量為1280萬噸,國內大豆需求量達6500萬噸,進口量達到5838萬噸,國産大豆生産能力不足需求量的20%,大豆進口呈逐年上升趨勢,對外依存度高達80%以上。國際大豆價格波動對國內影響非常大,糧油安全存在嚴重隱患,因此保證國內大豆基本種植面積和産量尤為重要。

  其次,大豆種植面積和産量急劇萎縮。國內大豆種植面積連續第5年下降,2012年為8682萬畝,較2011年下降13.8%。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高峰期達到7000萬畝左右,目前已下降至2012年的不足4000萬畝,産量也從2004年的800萬噸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440萬噸,均下降40%以上。受單産水準低、比較效益低和進口大豆衝擊,大豆種植面積和産量急劇下滑,形勢非常嚴峻。

  第三,加工企業開工率低。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基本以加工本地大豆原料為主,受進口轉基因大豆價格衝擊,産品成本高缺乏競爭力。加之企業精深加工能力弱、産品技術含量低、産業鏈延伸程度有限,與在國內佈局的國際四大糧商規模生産無法抗衡。以目前市場價格,每加工1噸大豆虧損100元以上,全省110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開工率不足40%。

  第四,非轉基因大豆産品市場認知度低。我國沒有對轉基因産品執行強制標識,使消費者無從分辨。社會輿論對宣傳非轉基因産品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使大部分消費者對轉基因産品存在的隱患不了解。非轉基因大豆天然、安全、健康的優勢沒有充分體現。

  亟待中長期發展規劃

  大豆産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洪袁舒據此提出的建議包括:

  加強和完善國家對大豆産業的補貼政策和資金支援力度。一是加大對大豆種植業的補貼。建議國家長期實行大豆保護價收購政策並適當提高標準,參照玉米價格和供需趨勢,以每斤不低於3元收購價直接補貼農民,調動種豆積極性;建議國家針對大豆種植效益低出現的棄種現象,以大豆與玉米的比較效益差額為標準,提高大豆良種補貼標準,由目前每畝10元提高到30-35元,實現良種成本全補貼;建議國家從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鼓勵引導玉米和大豆合理輪作,在測算輪作損失後每畝補貼40元;建議為有效緩解小四輪整地導致的大豆産量低、品質差、病蟲害頻發和土壤抗災能力差的問題,對大豆主要增産措施大機械深松秋整地給予每畝10元補貼。二是加大對大豆加工企業的補貼。建議適當擴大大豆收儲範圍,對具有倉儲能力的大豆加工企業,比照國家糧食儲備補貼辦法,對收儲大豆的加工企業給予補貼;建議加大大豆加工企業補貼力度,根據每年進口大豆與國産大豆差價給予動態補貼,對加工國産大豆的企業每噸補貼差價的50%以上。

  強制執行轉基因標識也是一個重要的措施。建議國家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制定監督處罰細則,對轉基因大豆産品以及下游産業鏈産品加強檢測和監管,強制規範執行轉基因標識。

  另外,建議由國家大豆協會和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從品種的選育、高效栽培技術及專用品種生産、分級分類收儲等過程構建大豆標準化生産體系,省裏積極配合,從根本上提高大豆産業競爭力。

  就整個産業的健康運作而言,洪袁舒認為應當加快研究制定國家大豆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大豆産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切實可行措施,建立和完善大豆産業利益協調機制、政策執行監督機制和大豆進出口市場預警機制,加快建立大豆産業發展體系。並明確黑龍江省在大豆産業中的位置及職責任務。使我國大豆産業真正走向健康發展之路。(于慶華 記者尹海超 劉潔)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