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距離著名的地標農產品“中國藥柚”——梁平柚成熟上市還有兩個多月,但重慶市梁平縣10多個村里50萬株裝有射頻電子芯片的柚樹上的“全程可追溯”柚子,大多有了買主。該縣天龍八部公司目前收到的網上柚子訂單已突破2000萬元。
梁平縣農委負責人在9月23-24日召開的全市農業信息工作暨培訓會議上介紹,2014年研發運用的“1000萬公斤梁平柚智慧流通係統”,帶動1100農戶實現戶均增收8776元、人均增收2925元。“農業信息化正打通惠農服務‘最後一公里’。”重慶市農委副主任吳純稱,目前已在3942個村建起村級農業信息服務點,明年將實現全市行政村全覆蓋。
“在國家實施‘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為了讓信息化融入傳統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我們近年來著力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信息服務體係。”吳純介紹,依托農業部“金農”工程、“三電合一”、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等項目建設,全市38個涉農區縣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有30個設置了專門的信息工作機構,692個鄉鎮設立了信息服務站,市、縣、鄉專職、兼職信息工作人員已近2200人。
與此同時,為了讓信息化與田間院壩的農民“零距離”,該市積極推進村級農業信息服務點的建設。目前,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村級農業信息服務點已達3942個,佔全市行政村總數的45.3%,這些站點的兼職、專職信息員共計4500余人。
據了解,農業信息服務點進村,深刻改變著農民原有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在榮昌區通安村“在村頭”電商平臺上,100多戶農戶會員發布土雞、土蜂蜜、有機蔬菜等30多種農產品信息,4個月銷售額超過10萬元。58歲的村民李傳莉指著自己身上的連衣裙告訴記者,這是通過賣土貨的錢在網上買的。通安村“在村頭”鄉村電子商務平臺,已經探索形成“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村”便民服務新模式。
龍灘村是梁平縣的產柚大村,有梁平柚核心基地3000多畝。眼下,村民喻地平正忙著與許銀花商量網店“裝修”的事,為下個月在網上售賣梁平柚做準備。喻地平告訴記者,去年,村里通過網絡銷售出去的梁平柚已有100多噸、90多萬元,相當于每公斤均價9元,較傳統模式要高30%左右。而村委會辦公室自從有了農業信息服務點後,除農資外,村民們通過村委會網上代購服務,已購買了400多件產品,包括衣服鞋帽、兒童玩具等,初步估計已為村民節省支出10%以上。
武陵山區的“重慶農村電商第一縣”秀山縣,通過整合城鄉資源,形成“180多家農村電商企業+遍布行政村的農村網點+10億銷售額”的農村電商網絡,網點覆蓋全縣267個行政村。
除了網絡,該市還為不會使用網絡的農民提供多種實惠的信息化服務,提供政策、技術、市場信息等。12316農業服務熱線自開通以來,現已累計接聽30萬余次,為農民增收節支3000余萬元;建立“農企寶”“特產寶”平臺,20多個省市的3000多個產品銷售總額已達1.5億元;通過手機微信平臺,專家通過手機視頻、照片等方式,為農民提供作物、畜禽的遠程診斷……
吳純表示,明年,該市將實現行政村農業信息服務點全覆蓋。下一步還將以信息“進村入戶”為目標,開發鎮村管理係統,開展綜合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農業技術培訓,為廣大農民提供新產品、新技術、新理念和新的農業技術體驗服務。(記者鄧俐)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