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本】銀行不良率連漲14季度,15省有了“壞賬銀行”
8月初,銀監會公佈了新一批5省份參與地方資産管理公司試點的名單,分別是山東、湖北、寧夏、吉林、廣西;加上此前的10省份,共15省份已擁有地方資産管理公司。
由於這些資産管理公司主要以收購銀行不良資産為主營業務,因此其又被形象地稱為“壞賬銀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的背景下,地方版的資産管理公司試點省份擴容被許多業內人士解讀為將有助企業盤活資産、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銀行業不良率連續14個季度上升
銀監會8月10日公佈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091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9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0%,較上季末上升0.11個百分點。這是銀行業不良貸款連續反彈的第14個季度,不少業內人士預計的“二季度拐點”並未出現。
截至8月17日,已公佈的上市銀行半年報顯示,平安銀行(000001.SZ)的不良貸款餘額約157.29億,不良貸款率1.32%;華夏銀行(600015.SH)的不良貸款餘額136.68億元,不良貸款率1.35%;南京銀行(601009.SH)的不良貸款餘額約19.4億,不良貸款率0.95%。在行業分佈上,華夏銀行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多集中于建築業、製造業和批發零售行業。在地區分佈上,上述兩家銀行的不良貸款均集中在江浙滬一帶。
而據今年7月下旬畢馬威發佈的《2015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顯示,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來,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每季度平均增長0.0875個百分點,上升勢頭有加速的現象。
專家:互保貸款頻違約為江浙滬不良貸款主因
追溯金融體系內不良貸款的源頭,企業改革專家周放生認為在於過去不當的經濟刺激政策。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過去的經濟刺激政策帶動銀行和地方的配套政策和資金,總和或超過20萬億。
“在這樣的刺激政策下,過去多少年都批不出來的項目,(當時)幾天就批出去了,而銀行在行政推動力的影響下大量放貸,對於企業來説,申請項目、拿到貸款都變得極為便利,這就助長了大量不夠優質的項目集中開工,為現在不良資産和不良貸款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周放生説。
周放生認為,不良資産的快速集聚,國企和民企都有責任。不少央企追求營業收入的擴大而非效益的提高,而産能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貸款。民企在經濟刺激的形勢下以為市場無限大,就通過互相擔保的方式獲得銀行貸款,尋求規模的擴大。
針對華夏銀行和南京銀行不良貸款多集中在江浙滬地區的情況,周放生認為,江浙滬很多民營企業在貸款時採用“互保、聯保”的方式,A給B擔保,B給C擔保,C回來又給A擔保,如果一家企業出問題,連帶很多家企業,企業一倒一大片,都成了不良資産。而擴張過快的企業由於高估了市場的空間,産品賣不出去,最終沒有辦法還貸,也造成了銀行的不良資産。
而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也加劇了企業的資金鏈吃緊。北京市某區縣國資委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雖然目前自己所屬區縣的國有企業尚未遇到資金鏈危機,但是資金回籠相對較慢。以房地産企業為例,因為目前不管是商用寫字樓還是民用住宅,銷售都變慢了,資金回籠慢償還銀行貸款的時間就長,利息支出就增加,所以一些企業的利潤率在下降。
原本“兩廂情願”的借貸出了問題怎麼辦?周放生認為,企業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有的企業還不起錢去找政府,有的政府為了穩定也去救,但不能都救;有的企業主跑路,把企業丟給政府和銀行,可是銀行要企業做什麼;也有的企業在銀行抽貸之後借高利貸,一旦還不上企業主以命抵債,這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