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前副部長牛盾:馬鈴薯當主糧並非穀物不夠吃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近日,農業部啟動馬鈴薯主糧化開發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馬鈴薯主糧化發展。“別拿馬鈴薯不當主糧”一時成為網路流行語。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無小事,“三農”問題也始終被高層密切關注。前幾天,那句“銀行是弱勢群體”紅遍中國,其實,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總理當時的回應是:“農民才是弱勢群體。”
圍繞一系列涉農熱點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兩會期間專訪了剛剛卸任農業部副部長的全國政協委員牛盾,他的新職務是我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話題也從最日常的“吃”字開始的。
提供多元化農産品
NBD:有若干課題和經費投向了將馬鈴薯做成饅頭等麵食,您怎麼看待馬鈴薯主糧化?
牛盾:現在我們穀物産量全世界第一,每人平均也是世界中上水準。人們不僅要求吃飽,還要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吃出口味,吃出風味。這個時候,把馬鈴薯的加工多樣化,把馬鈴薯放在饅頭裏,放在麵包裏,或者把馬鈴薯做成麵條等,是增加了一種適口性。
當然,現在一部分專家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我認為這不是因為我們糧食生産不夠了,有缺口了,用馬鈴薯來替代。我可以自信地講,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只是一種改變食品口味和食品風格的需要。
現在世界馬鈴薯中心的總部在秘魯的利馬,我們和他們研究以後,準備在亞太地區建立一個世界馬鈴薯中心亞太區域分中心,這個分中心我們研究後,爭取設在北京。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糧農組織在北京落地。
NBD:“糧食安全”依然是今年農業重頭戲,但對“糧食”的貢獻似乎已經發生變化,有學者提出不能僅以耕地來論糧食安全,草原農業也很重要,您怎麼看?
牛盾: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由糧食安全向食品安全轉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但中國人民現在不應該以吃多少穀物為標準,我們還吃蔬菜水果、肉類水産品,更多食用動物蛋白,這對人的健康十分關鍵。
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生産單位,都更加重視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不僅發展種植業,現在更多要發展養殖業和水産業,這能給城鄉居民提供多元化的農産品。
用補貼調動農民積極性
NBD:農産品目標價格試點去年已經啟動,您怎麼看?
牛盾: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從農産品生産角度來看,農業是一個弱勢産業,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完全用市場經濟機制來推動農業發展,有時候會出現市場失真、失靈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各國通用原則都是給農業生産、農産品貿易補貼。補貼隨著各國國力和貿易規則的不同大不一樣,會直接影響到農産品的成本和農産品的競爭力。
我們國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以前沒有補貼,還要農民交稅,後來取消了稅收,又開始對農民進行補貼。在這個背景下,怎麼把補貼發揮到位,我們正在進行探索。
以前我們國家搞農業優良品種補貼,農業生産資料補貼,燃油補貼和農業機械等各式補貼,這次我們對農産品的補貼想採用一種更多利用市場機制的補貼方式,試點目標價格補貼。
這樣的補貼是想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産的積極性,在優勢農産品生産區域,通過這種補貼能夠讓他們願意種植,願意擴大種植面積,然後市場可以得到更多優質農産品;讓一些不適合種植這些農産品的區域,少種植或不種植,這樣可以使得這些地區的人按照我們政策和科技指導,去選擇更適合種植的産品。
比如説,棉花的種植,我們國家之前有三大種植區域,西北內陸主産區、長江流域主産區和黃河流域主産區。在西北內陸種植棉花,無論是地理條件還是氣候條件以及種植技術,都是我們國家最好的區域,其他兩個區域則相對不具備比較優勢。
我們就想利用目標價格補貼的方式,大力發展西北內陸種植棉花,效果也在凸顯,我們也在總結。現在下結論説目標價格就是成功的還為時尚早,但這是一個積極的探索。
謹慎探索目標價格制度
NBD:您認為我們有哪些需要總結的內容?
牛盾:目標價格就是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候,我們隨行就市,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的時候,我們按照市場價格給生産者補貼,生産者覺得比較踏實。
但是任何一個市場結果都不單純是市場行為的體現,它會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貿易、氣候以及戰亂等,這些因素都會反饋回來,給市場價格造成某一個時段的失真,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太好把握。
比如某一個主産國,它發佈的資訊全世界都參照,主産國發資訊稱預計當年氣候狀況很差,不利於棉花生産和産量。我們是一個紡織大國,紡織企業幾乎傾巢出動去全世界買棉花。買回來之後,又來一個資訊,説今年産量不錯,就這一條資訊,我們紡織工業就損失了十億人民幣,那你説這是個什麼價格?
所以我們目標價格方案的實施受到錯綜複雜的影響,需要謹慎,需要收集各種數據。如果生産者心裏比較踏實,市場價格扭曲後,不能被收購。更可怕的是,農民會對這個政策産生質疑,這些問題都要考慮。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