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民航出行高峰如期而至,在消費者熱烈討論票價上漲的同時,一項民航管理新規徵求意見引發不少旅客吐槽。新規以對航班延誤重拳出擊的架勢于近期公佈,其中一條“非航空公司因素延誤,旅客食宿自理”引發熱議。
天氣致延誤成為免責藉口合理麼?
近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公佈了將於10月30日起實行的《航班正常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對航空公司、機場、空管及其他相關機構保障航班秩序提出具體要求和執行標準。
草案剛剛出臺,就遭到網友吐槽,其中最受關注的條款是“包括因天氣、突發事件、空中交通管制等非航空公司因素延誤,航空公司應協助旅客安排食宿,費用由旅客自理”。
網友“蘇珣”説:“作為資訊極其不對稱的乘客一方,航空公司怎麼去證明天氣、突發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檢及旅客等非航空公司原因,僅僅憑航空公司地面服務人員的一句通知?”網友“失之何傷_”説,每次延誤航空公司都可以説是天氣原因,就都不需要負責了。延誤原因由誰説了算,誰來監督?
網友“與你到老-曉”説:“協助旅客安排酒店?費用旅客自理可能嗎?希望能提一些保護我們一線員工的意見,怎樣能讓那些行為過激的旅客付出代價,用法律來保護和維護我們。”
一位民航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草案的確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什麼是航班延誤,文件沒有定義。老百姓認為航空公司沒有按照計劃時間點起飛就叫延誤。同時,延誤原因有哪些也沒有梳理和界定,這樣不清不楚的規定只會讓航空公司、機場、乘客之間互不相信。”
此外,草案提出對乘客的經濟補償,將補償標準交給航空公司自行制定,沒有具體規定航空公司很難操作執行,只能依舊延續賠償數額不明確的情況,陷入“大鬧大賠,小鬧小賠”的惡性迴圈。
治理航班延誤難在哪兒?
航班延誤不僅打亂了乘客的出行計劃,航空公司也要賠上各種處置成本,一線員工常年處在高壓之下,各方都迫切希望根治航班延誤。
要治理,先摸底。一位民航空管人員在網上發帖:造成延誤的原因不外乎四種情形:流量控制、軍事活動、不適航太氣和航空公司內部管理。
比如,在一條十分繁忙的航線上,沿途的任何一個管制區受限,都會造成航班無法準點起飛。天氣方面,也並非旅客想像的沒有雷雨就能飛,實際上,據上述空管人士撰文指出,能見度不夠、雲高不夠、無法繞開的積雨雲、順風超標、雨量超標甚至氣溫過高都會影響航班起飛。
記者在航空公司運作控制部門採訪了解到,航班何時流控、流控時間多久、流控的具體原因等資訊均來自空管部門,航空公司只能詢問空管人員。而空管部門在計算流控時間時需考慮航路中多個區域的疊加因素,因此有時無法第一時間告知航空公司準確的流控時間,導致航空公司在向旅客通報關於流控的準確資訊時存在一定困難,更難給旅客一個滿意的答案。
最關鍵的治理之策還是空域資源的管控。民航航班量年均增速在10%以上,而民用空域資源增速僅在2%左右。航班量激增與空域資源增速嚴重不匹配是造成流量控制問題突出的關鍵因素,而且,面對空域不足帶來的問題,僅靠內部挖潛,提高現有航路的使用效率是杯水車薪。
他山之石能否攻玉?
國內民航專家多次呼籲,在更深的層面進行探索推動空域管理體制改革,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推動我國空域管理體制的改革。
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紅昌認為,民用空域資源不足、空域擁堵是造成我國民航航班正常率難以提高的核心問題。緩解空域擁堵問題,民航整體航班正常率將明顯提升。儘管美國模式並不適合中國國情,但我國空域改革勢在必行,可靈活分配空域資源,提高西部人煙稀少地區空域利用率。
美國把航班正點率作為航空公司和機場的信用評級。比如,美國聯邦航空局要求在售票系統中錄入各航班的歷史正常率,旅客在購買機票時,可了解所乘航班上幾個月的航班正常情況。這使得航空公司必然在備份運力安排、航班計劃安排上更加趨於合理和科學。
同時,美國精細化的航空氣象服務也是提高航班正常率的必要條件。美國有強大的航空氣象研發機構作為技術支撐,其航空氣象預報比普通的氣象預報更精準,如果相關部門的航空氣象預報準確率不高,還將受到處罰。而我國沒有專門的航空氣象研究機構,民航氣象系統的數值預報研發能力處於較低水準。
印度在空管方面也有獨到的管理方法。空管要求機組提前15分鐘報告“準備起飛”,空管發出起飛指令後的5分鐘內,航班必須起飛,否則會被排到最後一班,如出現嚴重問題,空管可以取消該航班。(記者賈遠琨、王鶴)
[責任編輯: 李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