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雲南白藥修改補充藥品配方一事依然沒能消除消費者的隱憂。此前,雲南白藥一直以“涉及國家秘密技術可不公開”為由,拒絕在其説明書中標明涉嫌毒副作用的配方。專家指出,這一事件的背後根源在於醫藥市場監管滯後。
圍繞雲南白藥是否含毒的爭議並不僅限于近日。在2003年、2009年和2010年,先後有三起案例指向雲南白藥所含有毒成分導致中毒,也曾引起輿論關注。但雲南白藥集團以“涉及國家秘密技術”為由拒絕提供配方。由於核心證據缺失,法院均將訴訟駁回。
記者了解到,自1956年以來,雲南白藥的配方、工藝確實被國家確定為國家秘密技術。對於此次“涉毒”風波,雲南白藥稱,藥品配方中草烏所含烏頭鹼類物質的毒性已在加工過程中得以消解或減弱,産品安全有效,新的説明書中也標明藥品含有草烏,其餘成分略。
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雲南白藥作出回應和修改,許多消費者仍然表示難以吃下“定心丸”。除了雲南白藥,近些年來,同仁堂的牛黃解毒片和牛黃千金散、漢森制藥四磨湯等中成藥也曾因使用一些含毒的藥材而引起爭議,涉事方往往一味回避而不提供具體的科學解釋,消費者的疑惑自然難以消解。
早在2010年,有媒體報道稱,雲南白藥在美國銷售的産品成分表中,詳細羅列了其配方。在2013年2月,香港衛生總署檢出雲南白藥含有烏頭鹼毒物責令下架相關藥品,雲南白藥稱配合港署補充完善相關産品註冊程式後已恢復銷售。記者在香港一家藥店買到的雲南白藥散劑中看到,説明書中明確用中英文標明藥品含有三七、冰片等成分。
這不免讓消費者發出疑問:為何雲南白藥的國家保密級配方卻在海外公佈?據業內人士解釋,這源於中外不同的註冊法規,某些國家和地區要求必須公佈成分,而在國內,被列入國家級中藥保護品種的處方是可以不公開的。
這種雙重標準顯然加重了消費者的質疑。其實早在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列出了28種毒性中藥品種,生草烏、蟾酥、雄黃等均在列。2013年1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關於修訂含毒性中藥飲片中成藥品種説明書的通知》中,重申落實《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中相關規定,要求相關企業在説明書中標明毒性名稱,並增加警示語。
一邊是中藥企業要保護配方秘密保護自身發展,希望為中藥發展謀求安全環境;一邊是消費者要求知情權、健康權得到切實保障,質疑“國家機密”成為企業公佈資訊的“擋箭牌”。如何在二者間尋求平衡,中藥企業似乎已陷入“守秘困局”。
“公佈部分毒性配方並不會導致秘方洩露。”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長孫曉波認為,某些階段的保密是出自保護國家級藥品的智慧財産權的考慮,但根本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申請國際專利,而不是瞞著消費者。
山東大學法學副教授潘昌新認為,藥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關係民眾生命安全,資訊公開透明顯得更為重要。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對推進中醫藥還是要靠法律制度建設的意識覺醒得太晚。
現代社會迫切要求中藥有規範化、標準化、統一化的精確描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真正讓中藥規範起來還需繼續完善相關法律。而在中醫藥立法切實推進之前,公開告知消費者哪些資訊,考驗企業的良心,也考驗他們對自身的品牌形象的珍視與否。”潘昌新説。記者 高潔 白靖利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