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治霾治水治食:代表委員建言解決百姓心中“三患”

2014-03-04 08:4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除了霧霾這個‘心肺之患’,還有水安全這個‘心腹之患’和食品安全這個‘心頭之患’,必須引起國家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進一步採取措施加以整治。”

  3日,霧霾再度籠罩北京,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紛紛呼吁採取更加嚴厲、有效的措施破解百姓心中“三患”。

  心肺之患:建立聯防聯動機制,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

  “現在,北京、杭州,甚至東北,都能碰上霾。霾出現頻率之高、范圍之廣,成了大家挂在嘴邊的話題,成了‘心肺之患’。”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從小在北京長大,在她的記憶中,北京一直是“紅牆綠柳”。

  “霧霾天里,我們出門戴口罩、家里也買了空氣凈化器。但是再好的裝備也只是心理安慰,實際作用不好說。”全國政協委員陳昌生表示,很多人面對陰沉的霧霾天,覺得幹凈空氣成了“奢侈品”。

  一年多來,出臺規劃,強力整治,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係列重要舉措——我國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和長三角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各地採取了關停污染企業、車輛限行、部分公務車停駛等措施。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明確,今年安排100億元,抓住能源結構、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

  作為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辜勝阻日常聯係河北。

  “受河北省邀請,我去年帶隊到河北考察,去了石家莊、邯鄲、唐山等4個地方,還去了環保部監測中心進行調研。”他指出,霧霾來襲,沒有地方可以獨善其身,建立聯防聯動的治理機制十分重要。

  “河北還有3億噸鋼鐵和3億噸煤的產能,淘汰落後產能,面臨就業、政府稅收、銀行債務等一係列問題。我們必須做好京津地區環境友好型產業向河北轉移、扶持下崗職工再就業等工作。”辜勝阻說。

  “霧霾是生態問題、民生問題,更是經濟問題,是由于粗放的工業化、失衡的城鎮化和不合理的能源結構造成的。”辜勝阻說,治理大氣污染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還要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發展方式,這樣才能緩解嚴重霧霾問題,保障人們呼吸安全。

  心腹之患: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指標納入地方政府官員考核

  “水的問題,可能比霧霾更嚴重!”採訪中,從水資源專家到政協委員,都發出了這樣的警示。

  根據住建部連續8年對35個大中城市的自來水廠月12000個取水口水源水樣檢測結果,達到二類水體標準的水樣數量比例由2002年的24.8%下降到2009年的8.6%。

  《中國環境公報》顯示,我國河湖水係中近年來一至三類水體比例在增加,劣五類水體比例在減少,但實際上水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指出:“目前水功能區達標率是46%,大多是在高原上沒有人活動的地方,而人員密集的水功能區,很多不達標。而海河等一些河流的開發利用率已過100%,黃河、西遼河等流域的開發利用率超過70%,遠超國際公認的40%的安全線。”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工業和生活污染排放的多種有害物質形成的復合污染日趨嚴重,在我國各類水體中,農藥、含氯化合物、生物激素等生物毒害物質的檢出種類持續增多,由此引起的人體與生態健康風險備受關注。

  為促進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近期我國全面啟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將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表示,其意義和影響將不亞于18億畝耕地紅線制度,有利于促進水資源的保護、高效利用以及水生態的恢復。

  對于確保水安全,王浩建議,盡快提高污水處理廠、工業生產和生活污水排放標準,並建立體現資源稀缺性的水價機制,“當前我國採用的是上世紀70年代初歐美的環境排放標準。同樣長度一條河,我國沿河的工廠排污口遠遠多于歐美,即使每個排污口都達標排放,排污總量還是遠遠大于水體能容納的量。”

  仇保興強調,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與治理,樹立以生態修復、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科學治水理念,通過法律政策、市場機制、科學技術,提高用水效率,解決水安全問題。

  心頭之患:落實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不久前,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用地溝油勾兌食用油、利用病豬和死豬制作臘肉等行為再次曝光……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武表示,近幾年食品安全總體形勢好轉,但隱患不容輕視。在生產方面,糧食、蔬菜主要面臨農田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有害微生物、原菌威脅,根源是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問題,肉類、水產品主要是抗生素殘留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馮平指出,食品安全管理僅達到不出現急性中毒已不能滿足人民的期望。近20年來我國癌症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高”的趨勢。化學污染是主因之一,但非法添加、濫用添加劑,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風險。

  “比如用水和添加劑制造假葡萄酒、加香精制作‘五常’香米,毛皮動物肉加香精冒充羊肉等用來牟取暴利,添加劑從對食品的修飾到用于制假售假,對百姓健康構成威脅。”馮平說。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委員們呼吁,切實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同時,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使權力和責任緊密挂鉤。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參與採寫史衛燕、周暢)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