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烏銅走銀傳承人到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現場教習講課。
下圖: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師生調研紅河石屏彝族花腰文化。
陳勁松攝
製圖:李姿閱
元旦前後,不少畢業生為找工作忙得焦頭爛額,但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畢業生們卻顯得十分淡定。一組數據佐證了他們的信心:2013年,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學生的就業率達到99.22%,2012年達到99.17%,2011年達到99.24%。如此漂亮的成績單,與學院的教學思路密不可分。
身處彩雲之南,把民族文化資源融入設計,是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特色。將現代設計與民族文化相結合,能發掘新的潮流;將文化傳承與市場經濟相連接,則能延續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如何更有效地激活傳統文化的活力,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弘揚時代精神,這樣的探索多多益善。
——編者
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學生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傳承人汲取新思維
新年伊始,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大四學生楊靖威依然在忙著畢業設計,“工作肯定能找到,不著急。”這樣的態度,在這所學院非常普遍。“藝術專業的難不在找工作,而在沉下心來做設計。”畢業生王瀟瀟説。
“雖然設計專業整體就業狀況不是很樂觀,但合格的設計人才仍是稀缺資源。我是教珠寶設計的,來我這裡要學生的公司非常多。”設計學院教師王璟對自己的學生很自信,“學生還是應把專業技能練好,趁著畢業前把欠缺的東西掌握好。只要專業過硬,不愁找不到工作。再説,我的工作室還缺人呢!”
一組數據印證了王璟的信心:2013年,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學生的就業率達到99.22%,2012年達到99.17%,2011年達到99.24%。
合格設計者、搶手的作品都離不開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一個堅持了10年的傳統。每年,在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前,學院都會選定雲南省內的一個縣鄉,組織學生深入調研,從原生態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傳統中採集靈感。圖騰、建築、服飾等民族文化給人啟發,不少出色的設計都是在它們的滋養下産生的。
曲媛是設計學院研一的學生,2012年,為了準備“創意尋甸”畢業設計展,她和同學一起到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調研,並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彝族服裝、配飾上的標誌性元素深深打動了我,像馬櫻花等圖案,後來就被用到了我畢業設計做的服裝中。”
蠟染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服飾中常用的一種工藝,為了製作自己的畢業設計作品,曲媛去蠟染工廠和工人學習打版、畫蠟、染布,又根據現代服裝廓型,將最原始的彝族服飾圖案元素通過拆分、解構、重組等方式,利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現代設計手法進行再加工,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設計。
曲媛説,當時做了4件畢業作品,賣出去3件,還有一件沒舍得賣,“被我們學校模特班的同學買走了,她們走秀用。”曲媛感慨:“設計不僅需要圖案元素,更重要的是體驗這些圖案元素産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氛圍,如果沒有去少數民族群眾中體驗和調研,2012年的畢業設計很難做出來。”
“為了避免拍腦袋設計、隨便出件作品就拿畢業證的現象,學院2004年開始組織學生去地方調研、結合當地文化素材進行畢業設計。”設計學院院長陳勁松説。由於經常帶學生去田間地頭,去了解特色民族工藝,學院已把這些第一手資料梳理成了4本特色教材,這些成果不是僅僅存放在圖書館,而是直接納入到了教學之中。
“雲南民族文化資源豐富,這是我們雲藝最大的資源優勢。”陳勁松介紹,學院經常邀請雲南的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授課,每期3至6人,如今已經舉辦了16期。這不僅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也讓大師、傳承人從學院汲取到一些創意和新思維。
“通過畢業設計展,直接推動了我們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更深刻、更自覺了。”陳勁松説,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設計學院的改革無形中實現了對雲南民族文化的傳承。
學生作品被企業採用,既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又能在市場上體現自身價值
一開始,調研和創意主題畢業設計僅僅是學校的單方面行為,後來不少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始主動伸出“橄欖枝”。
原來,地方政府和企業在為學生調研、創作作品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可以獲得相關創意産品以及商業轉化的機會。這樣的合作方式,使各方實現了共贏。
個舊市斑錫工藝美術公司是學院創意設計活動的合作企業之一,目前,已有十幾項創意設計在這個企業實現了轉化。
“從10年前的校內展,到後來的調研地展覽,再到現在的昆明國際會展中心,畢業展展覽規模越來越大,展覽作品的銷路也非常好,很多觀展者都會現場訂購。”設計學院老師龔棟強説。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雲南省斑錫技藝傳承人賴慶國分析,現代社會對産品創新的要求非常高,原來子承父、徒承師的傳承模式由於缺少對社會發展的全面認識,社會發展太快的時候就很難跟得上了。通過設計學院師生的共同參與,有助於讓傳統工藝美術適應現代産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有助於民族文化産業的發展和傳統技藝的傳承。
“學生僅看現代設計而不了解本土工藝,很難形成自身特色,也就缺乏競爭力,只有找到現代設計理念和傳統文化適度的結合點,才能既做好傳統工藝的傳承,又實現有效的市場價值轉化,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王璟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下來根本上是市場決定的,僅僅依靠補償性保護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在賴慶國看來,設計學院既有現代設計的基礎教育,又結合地域性多元民族文化、傳統民間的技藝,去開展實踐教學,學生的作品不少都能夠被企業直接採用,既出教學成果,也出直接應用的成果。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