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今年中國網路零售有望世界第一

2013-11-12 16:17 來源:揚子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55秒銷售額一個億,第一分鐘進入到網站的人次達到1370萬,其中有200萬通過手機登陸……據福布斯中文網消息,昨天,以“大數據時代的服務業創新”為主題的2013福布斯論壇在上海舉行,適逢“雙十一”,論壇以當天天貓的一組“大數據”作為“破題”,與會專家認為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將推動商業、生産模式的創新。 薛蓓

  大數據測感冒指數跟醫院統計相符

  零售商充分利用或可增近60%利潤

  根據《大數據時代》作者維克托教授的定義,大數據就是利用網際網路和電腦對海量的數據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並且從中提取出有意義的資訊。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周禹鵬表示,大數據已成為繼雲計算後資訊技術領域最為熱門的概念之一。他介紹了一些讓人們認識“大數據”的事例:日本一家制藥公司網站,通過數萬條推特資訊的抓取和分析,找到日本各地可能正在感冒的人,並通過與前一天數據的對比,結合氣溫和濕度的變化,對不同地區的感冒流行情況做出預測,為每個登陸該網站的用戶提供感冒指數,實踐證明,其精準度竟然與相關研究所對5000個醫療機構的感冒患者統計數據基本一致。

  “大數據興盛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商務部原部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則認為,大數據將來像人力、自然資源一樣,會成為一個國家十分重要的稟賦,並且對我們的生産生活、行政管理産生非常深遠的價值。就商業價值説,根據典型案例分析,在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條件下,零售商可以實現利潤將近60%的增長,製造商可以降低50%的成本,“比如説亞馬遜的推薦法非常有名,他們能夠根據消費記錄,推測每個記錄的消費偏好和潛在的需求。”

  中國已成第二大電商大國

  中國網民對配送容忍度高於美國網民

  大數據還有經濟和社會價值。陳德銘認為,商業模式的改革是不可阻擋的,線上、線下融合正在成為主流。一是越來越多的傳統商業已經融入到電商領域,比如蘇寧。二是和資訊化結合,積極利用大數據。三是區域商圈的整合,如南京新街口幾家大型零售百貨業組成新街口商圈,共用資訊、導購。

  他表示,我們網民已經達到6億,使用第三方電商平臺的中小企業已經突破1700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商大國,2012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為8萬億元,與2004年相比,年增長率在31%,其中2008年到2012年網路零售商業增長更達到79%,網路創業創造了1000多萬個就業崗位。預計到今年,我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2015年預計會突破3萬億元,會佔到整個社會零售總額的10%左右。但他認為沒必要為此驕傲,因為我們的人口比美國要多。

  “美國的網民對電商配送的要求極高”,他説,由於常常是要求幾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內就要送達,這就使亞馬遜不斷投資倉儲倉庫,2012年出現了財務虧損,“中國的電商們還應該感謝中國的網民對配送要求的容忍度,由於傳統商業的物流發育不全,我們消費者往往能夠容忍商品在幾天內送達。”

  用支付數據預測經濟指數、價格趨勢

  下一波大量個性化定制將興起

  《大數據時代》作者、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教授,作為最早洞見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的數據科學家之一,在論壇闡釋了大數據帶來的資訊風暴如何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在美國有一個新的公司,可以幫助人們決策什麼時候買什麼産品,來告訴你找到最便宜的,一旦找到最便宜的之後,還告訴你今天買、還是三天以後買,這就是價格趨勢的預測”,這種公司能這麼做,就是因為大數據——可以在全球整個網上蒐集數以十億計的數據,然後幫助數以十萬計的用戶省錢,市場效率會更高,也為最終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價值,交易成本下降。由於這是嶄新的服務,非常成功,幾個星期以前,這家50多人的公司被eBay以非常高價格收購了。另一個全球性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支付平臺,每一筆錢的交易和交換,在美國、英國都由它來記錄,因此它可以做大數據的分析。

  他提出,下一波的生産業就是大數據的個性化定制,可以為大量客戶定制産品和服務,成本比較低,但同時又是個性化的,可以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需求,“我希望我的車有紅色,有綠色,但價格又不會是手工製作那樣讓你無法承擔,産品和服務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客戶需求有很好地了解,需要資訊,從客戶這裡給到産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那就是數據”。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