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不僅看“塊頭”,還要看“含金量”,昨日,中國經濟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東三地GDP“含金量”連續兩年位列三甲。同時,多省公佈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內地31個省份中已有27個每人平均GDP達到“中高收入國家”以上水準。
滬京粵居“含金量”三甲
GDP可以反映經濟總量,但難以直接反映居民實際生活水準。北京大學教授楊開忠提出了一個簡明的計算公式:“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除以“每人平均GDP”,得出的數值相當於每人平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數。自2009年起,《中國經濟週刊》旗下的中國經濟研究院據此推出“各省、區、市GDP含金量(單位GDP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即‘幸福指數’)排名”。
昨日公佈的最新排名顯示,2012年中國大陸各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前10的是: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海南、江西、雲南、安徽、重慶、貴州。其中,上海、北京、廣東已連續兩年位居前三甲。
數據顯示,GDP總量高未必“含金量”高。據分析,北京、上海、廣東三地GDP含金量之所以能夠排名靠前,這跟三地經濟發展階段和水準有關。這三地工資性收入相對比較高,老百姓財産性收入也比較高,加上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轉移性收入也不低。而部分省份發展更多是依賴投資拉動,雖然GDP總量排名靠前,但GDP含金量靠後。
六省份每人平均GDP超1萬美元
在近期各省公佈的統計數據中,每人平均GDP的變化也廣受關注。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已有6個省份的每人平均GDP水準超過1萬美元,具體是:天津、北京、上海、江蘇、內蒙古和浙江。其中,最高的天津每人平均GDP已達1.48萬美元。
按照國際有關標準,每人平均國民收入(GNI)在1005美元以下為“低收入國家”,1006-3975美元為“中低收入國家”,3976-12275美元為“中高收入國家”,12276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我國較多采用的是每人平均GDP數據而非每人平均GNI數據,但兩者有較大的近似。昨日,有報道分析認為,若以此標準大致衡量,我國的天津、北京、上海3地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已達到“高收入國家”水準;有24省份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準。亦即,我國已有27個省份每人平均GDP水準已達到“中高收入國家”以上水準。
解讀:中高收入國家”水準?怎麼沒感覺?
我國27個省份每人平均GDP水準已達“中高收入國家”以上水準?昨日很多市民表示,無論從消費、收入、住房等方面看,似乎都還沒有這種感覺。
對此,華南師大博導諶新民教授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要客觀看待這種數據。一方面,我國經濟總量增大,每人平均GDP在提升,顯示我國經濟總體實力和競爭力在不斷增強。另一方面,每人平均GDP的數值難以反映我國經濟發展中一些深層次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諶新民分析,與一些“中高收入水準”以上的發達國家相比,從經濟結構看,我國仍以低端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在創新驅動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從增長動力看,我國仍以出口、投資為主,消費拉動力仍然不強,每人平均GDP在居民實際消費中表現不足;從市場發育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很多地方還有待完善;從收入分配看,我國基尼系數仍然偏高。這些都使很多市民對“中高收入”水準沒有感覺。
“要順利穿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增加人們‘中高收入’的感覺,我們仍需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加産業附加值,同時,必須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儘快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諶新民表示。(馬漢青)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