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月28日訊 中國社科院今日召開發布會發布《世界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2012)》和2013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福建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李閩榕在發布會上表示,十六大以來全國各省市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其中,2011年北京、上海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以及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均超過50%。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福建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李閩榕在發布會上就《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作主題報告時表示,十六大以來全國各省市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十六大以來我國各省市區始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地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從“快字當頭”到“好字優先”,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三次產業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大部分省市區第一產業產值佔GDP比重下降趨勢明顯,但這種明顯是在總量增加的基礎上的比重下降,是一種積極的下降。第二產業穩步發展,2011年全國有20個省份的第二產業的產值佔GDP比重超過了50%。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無論是第三產業產值,還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都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其中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以及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都超過了50%,像發達國家都在60%,甚至70%以上,北京、上海、天津的發展水平在這方面差距在明顯縮小。
二是各省市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創新投入,取得了積極成效,科技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進一步顯現。在科技創新帶動下,各省市區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與生產都取得了迅速增長。2011年與2008年相比,新產品的平均產值幾乎增長了一倍。
三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呈現出更加注重區域優勢與區域特色。如北京、上海兩市的第二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下降迅速,但是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的優化,一些高耗能與污染較重的產業的比重明顯下降,有的轉移了,有的是關閉了,著力發展了第三產業。(中國網財經中心)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