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家統計局7月13日提前發佈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完成經濟半年報的公佈,從環渤海區域內“京津冀魯遼”三省兩市已發佈的半年報數據來看,一場“折射全國經濟轉型期眾生相”的大戲正在這裡上演。
這場“大戲”裏有京城主動後撤站位呈現墊底全國的經濟增速、也有津門延續高速拔得全國經濟發展頭籌、有冀魯“半年萬億GDP大戶”的轉型陣痛、也有遼寧領銜的東北老工業區的振興發展。
“正一與倒一”均為主動而為
從半年GDP增速看,天津以16.6%的同比增速居全國31省區市首位,而其5098.65億元的半年GDP總量,也讓天津首次有望于“十二五”開局年昂首邁進“萬億俱樂部”大門。
天津市統計局副局長張強表示,半年生産總值首次超過5000億之於天津也是首次,而“保增長”的任務執行一般會促使GDP呈現出下半年略高於上半年的表現,照此判斷,全年超過1萬億元大有可能。
從“三駕馬車”表現看,天津秉承濱海新區的建設要求,投資同比增幅達33.3%,增速明顯,消費和出口表現也隨著經濟回暖有著不俗表現,同比分別達到18.5%和19.4%。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GDP增速首次在全國31省區市中出現墊底,即便如此,這樣的表現也並未引起過多震驚,各界普遍將其解讀為“告別GDP崇拜”之後“主動站位”的結果。
上半年,北京實現7418.1億元的GDP總值和8%的同比增速,GDP背後依舊呈現 “消費拉動佔主、投資出口充分協調”的態勢;對此北京市統計局認為,經濟增速排名靠後並不説明北京的競爭力在降低,現在北京每人平均GDP已超1萬美元,正在逐步形成服務主導型和消費拉動型的經濟格局。
據記者了解,北京市“十二五”期間GDP年均增長目標就是確定為8%,也為全國最低。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陳秀山對本報記者表示,京津兩地的表現實際上可謂“主動而為”。
“北京的經濟結構已然開始了全面轉型發展,消費拉動也是所有東部發達省市所共同面臨的大趨勢。”陳秀山強調,天津肩負著未來環渤海乃至整個北方經濟中心的重任,大力建設勢必造就GDP的高速發展。
老牌強省轉型期內保發展
河北、山東、遼寧作為位列全國31省區市GDP總值排名前十位的老牌強省,工農業産值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家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明確態度也加速了冀魯遼三省海洋經濟的“藍色崛起”。
今年上半年,河北實現GDP總值達到10992.4億元,同比增長11.1%,投資、出口表現搶眼,同比增速分別為27%和29.7%,其中投資構成中第二産業投資同比增長25.9%,民間投資已然成為投資主力。
儘管記者截稿前山東省尚未公佈半年報,但從其1-5月經濟數據綜合表現分析,受益於“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集中發展,投資力度明顯加大,上半年經濟在平穩中實現了較快發展。
同樣依託“沿海經濟帶”帶動全省乃至區域經濟發展的遼寧省,上半年GDP總值達到9948.5億元,同比增速13%,有分析認為,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以及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遼寧未來有望躋身“半年萬億俱樂部”之列。
“這些GDP大省雖然有著較高的經濟總量,但這也意味著其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肩上的擔子比較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張文忠對本報記者表示,面對轉型期摒棄高污染高耗能等産業的發展要求,環渤海區域內省份都將方向瞄向了海洋,也傳遞了其在轉型發展中“保發展”的決心。
據記者了解,伴隨國家整體海洋戰略的明確,河北也明確提出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的要求,與遼寧、山東一併打造“環渤海區域儘是海洋強省”的局面。
有分析認為,伴隨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當前環渤海區域佔全國經濟總值四分之一的重要地位相匹配,環渤海區域有望在全國海洋經濟中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記者 李海楠)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