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煙塵滾滾、能耗巨大的濟南鋼鐵集團,依靠科技創新,實行清潔生產,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與10年前相比,鋼產量增加3倍,噸鋼綜合能耗卻降低了506千克標準煤,累計節能1300萬噸標準煤。
經濟總量和人口均位居全國第二的山東省,經濟增長對資源依賴性較強,資源卻相對短缺。從2003年起,山東以工業企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目前初步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循環經濟框架。在山東濰坊海化工業園,記者看到園區內20多處化工企業管道相連。海水“一水六用”,首先用來放養貝類、牡蠣、魚蝦等海產品;初級鹵水放牧鹵蟲;中級鹵水先送純鹼廠、硫酸鉀廠、滅火劑廠供工藝冷卻;吸收了化工廢熱的中級鹵水送溴素廠吹溴;吹溴後的鹵水曬鹽;曬鹽後的老鹵生產硫酸鉀、氯化鎂等產品,最終海水被“吃幹榨盡”。
圍繞節能降耗進行的技術改造,特別是產品深度開發和資源再生利用技術的開發,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含量和經濟質量。山東泉林集團是一家以造紙為主的企業,4年前該企業向傳統制漿工藝發起挑戰,開發出國內領先水平的“麥草置換蒸煮”新工藝,每噸成本降低1500元左右。生產過程中的污水經過物化、生化和深度處理,總排口的出水水質清澈,完全可以用于養殖及灌溉,已接近山東省制定的2010年造紙行業污水排放標準。
山東省經貿委提供的數字顯示:通過發展循環經濟,2004年山東1000家重點用能企業萬元產值能耗1.44噸標準煤,節能1200萬噸標準煤;萬元產值取水量降到15.23噸,節水3.67億噸;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3101.59萬噸,實現產值213億元。
[責任編輯: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