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路13號的這幢房子看上去有點嚴肅呆板,與周圍其他公館相比,似乎不夠活潑溫馨。如果按照現在的建築區分,估計多數人會把它看成一座辦公用的寫字樓,然而它是一處簡約而又霸氣的私宅。
房子的主人叫康叔文,是一位海州鹽商。坊間都説,大鹽商都出自揚州,其實不然,在乾隆以後,有三個鹽場“皆在海州”,在許多時間段裏,海州和揚州風頭有得一比。海州鹽商也有富甲天下的人,鹽業豐厚的利潤養肥了鹽商,這才有許多值得一寫的故事。可以説,歷史上的鹽商有錢、有故事。能跟周圍民國軍政要員為鄰,可想其地位之特殊。説到鹽商與建築的關係,揚州那些留存至今的園林和豪宅,無不記載著輝煌的歷史過往。而位於南京中山東路的民國政府鹽務署大樓更是證明了鹽業在民國時期的商業地位可謂舉足輕重。主人常年忙於生意,為了減壓,特意給房屋透透氣,也給自己留有鬆弛的空間。因此,在設計規劃時,營造了一個超空間的庭院,除了這幢“超大”的樓外,周圍沒有再建其他房屋,反而凸顯出該建築的氣魄來。然而和其他房主差不多,康叔文在此也沒享受多久。從1936年到次年南京被日本攻陷,康叔文在此度過了一年的舒心日子。1946—1948年,房子被最高檢察署作為宿舍租用。蔡震 文/繪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