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京深醞釀調整普通住宅標準 一線城市鬆動樓市調控

2014-08-13 10:21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北京、深圳醞釀調整普通住宅標準 一線城市鬆動樓市調控

  ⊙記者 朱楠 ○編輯 阮奇

  二、三線城市接連不斷的樓市救市舉動,無時無刻不在撩撥著京滬深廣四大一線城市的心弦。雖然四大一線城市目前還沒有鬆綁限購,但在暗地裏似乎找到了政策突破口——普通住宅標準的調整。

  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北京市住建委近日會同地稅部門對普通住宅標準進行了多次討論,北京市普通住宅標準調整方案有望于近期出臺。無獨有偶,深圳市近日也專門開會討論了當前的房地産形勢,也將普通住宅標準的調整作為房地産救市的儲備方案,出臺在望。

  京深調整方案有望出臺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北京市住建委近日會同地稅部門邀請業主代表、相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各方代表對普通住宅標準進行了多次研討論證,北京市普通住宅標準的調整方案有望于近期出臺。知情人士透露,調整方案最快8、9月份就能落地。

  對此,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普通住宅標準一般2、3年動態調整一次,目前所執行的北京市普通住宅標準是2011年11月實行的,3年以來,北京市房價整體上漲的幅度接近三成,目前市場上很多普通住宅和剛需盤上存在著“被豪宅”的情況,舊普通住宅標準對於現階段北京市場而言已經難以適應,客觀上也存在調整的必要。胡景暉認為,調整普通住宅標準在樓市觀望情緒濃烈、庫存高企、首次自住置業需求缺乏支援的現階段,有著明顯的引導市場合理需求入市的積極意義。

  同為一線城市的深圳,政府部門近日也召開專題會議討論了當前的房地産形勢,並已做好了放鬆房地産調控的政策儲備。據消息人士透露,調整普通住宅標準也作為深圳救市的政策儲備之一,可能于近期出臺。深圳當地部分大型仲介公司表示已應當地房管部門之邀溝通討論此事,上調幅度可能在10%左右。

  “限購限貸這兩大紅線政策,雖然目前看來實際效果有限,但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一線城市今年年內不敢全面放鬆。但普通住宅標準調整這樣的微調政策,實際受惠範圍很大,但又很不起眼,特別適合一線城市作為政策微調的突破口。”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表示,上海普通住宅標準微調的可能性也很大。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住宅買賣中,房屋能否被認定為普通住宅,將關係到契稅、營業稅等主要稅費的繳納。根據規定,如果個人購買的房屋屬於普通住房,將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減半或地稅率徵收等優惠政策;個人出售普通住房且持有超過5年的,可免征營業稅。普通住宅標準調整後,將有大量房屋由原來的“非普”變為“普宅”,將對買賣雙方都形成覆蓋範圍較大的稅收減免,大大降低交易稅費成本,對市場需求産生引流入市的積極作用,加速樓市尤其是二手房市場的回暖。

  政策微調效果不可小覷

  事實上,在二、三線城市相繼救市之時,經濟增長同樣承壓的一線城市也難以淡定。北京、上海近期紛紛傳出限購局部鬆綁的消息,雖然之後又被辟謠,但一線城市救市之心也並非空穴來風。

  據悉,北京已經放鬆了高檔住宅的“限價令”。自7月份開始,北京單價4萬元以上的高端住宅陸續放行,而單價10萬元以上的豪宅只要結構封頂,也給予上市。這標誌著北京自2013年底以來針對單價4萬元以上高端項目的“限價令”正式瓦解。

  同時,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上海此前限購令中針對外地單身人士不得在滬購房的規定,本身有不合情理之處,也有可能成為上海限購微調的突破口。

  還有消息稱,深圳針對樓市微調的儲備政策更加豐富,包括契稅減免、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放鬆公積金提取條件、將二套房首付比例從七成回歸至六成等。

  “一線城市短期內鬆綁限購沒有可能性,至少年內都不會鬆開限購政策。”有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但政府會做小幅調整,比如“限價”這種明顯不符合市場規則的行政調控手段將會退出,社保繳納的時限及能否補繳也可能調整。而一線城市的這些微調效果不容小覷,綜合效力甚至可能大於單純的限購放鬆。

  “像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需求一直都大量存在,從我們門店的諮詢情況就能看出,近期客戶訪問量很大,説明大家一直都在關注房地産市場,只不過在樓市下行的預期下大家都在觀望。”我愛我家集團市場部孔丹表示,目前北京政府部門正大力增加商品房供應量,就是為了防止一旦政策鬆動後房價大幅反彈。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