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上出現了部分關於住房按揭貸款違約的案例,商業銀行站在原告席上指控購房者的 “斷供”行為。應該承認,此類案例還是個別現象,並不會誘發系統性風險。但從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出發,我們依然需要追問此類“斷供”危機背後的推手。
持有住房的價值和還貸價值不相符,或還貸能力極度被削弱,將促使購房者把此類 “負資産”拋給銀行。這固然違背了契約精神,但此類信貸的輸入端口為銀行,那麼具備嚴格風險管控的金融機構,為何會發生信貸策略的失誤呢?筆者認為,最大的推手總結起來就是一個詞:貪婪。
美國學者理查德·比特納在《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一書中,曾借“貪婪”一詞剖析了次貸危機的生成機制。對中國市場來説,此類瘋狂的貪婪之舉,貫穿於此前樓市的非理性繁榮過程之中。
銀行一直視房貸為核心業務和盈利的重要板塊。很多信貸員受業績壓力的影響,在房貸行銷和審批上自然會放鬆要求。以購房者的收入證明為例,從理論上説,如果收入不合格,那麼銀行完全可以降低信貸額度。但是,在銀行放貸過熱的情況下,其對於部分購房者偷偷在收入證明上造假的行為,並不會刻意去揭穿。這使得部分高風險的購房者進入房貸市場。而在傳統信貸渠道無法走通的時候,銀行也會默認購房者用消費貸款來充當購房款的做法,儘管此類消費貸款利率成本更高。
為了能夠高效率地撮合房貸業務,銀行也默許房企的造假行為。很多房企為了加快審核,會積極為購房者提供各類便利。比如在購房者沒有能力和資格辦理按揭貸款的時候,此類房企能夠提供各類合作單位,進而提供包括虛假個稅證明等材料,從而滿足銀行對按揭貸款材料的需求。
隨著銀行貸款額度的用完,銀行也會積極介紹相應的購房者到擔保公司。畢竟對於銀行來説,此類介紹能夠為其獲得相應的收入,如仲介費。但令人擔憂的是,此類擔保公司規模小,僅僅有幾個簡單的辦公室和人員配備,整個風險控制系統很脆弱,唯一可以“忽悠”購房者的只是金融營業執照。在這樣一種模式下,高成本的房貸流向了房地産購房市場。
貪婪式的房貸政策,和銀行對整個房地産市場的認知是有關聯的,即一個思維定勢:中國房價只漲不跌。比如在2013年“國五條”、第4季度“N條式”的加碼政策下,中國各大城市房價依然暴漲。到了2014年初,雖然各大研究機構都對市場降溫發出了預警,但銀行依然認為中國房貸市場的盈利空間將得以維持。
在房貸制度的缺陷下,此類房貸最終流向了貪婪的貸款者,主要是一些投資投機型的炒房客。此類炒房客對於樓市投資的信心過於充足,很多人一拍胸脯就認購中意的房産,而無暇顧及背後的風險。此類群體都在試圖玩弄杠桿術,即將已有的房産做抵押,進行新的房貸,然後迴圈同樣一個動作。但隨著此類群體的月供能力削弱,這一如意算盤面臨失算的尷尬。這樣一類群體的特徵,對應了理查德·比特納在書中的比喻:信用狀況一塌糊塗,收入微薄,工作時有時無,沒有租房史,也沒有儲蓄維持生活。
貪婪自然是 “斷供”危機的推手。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貪婪者往往也是吝嗇的。此類特徵完全適合目前商業銀行的心態。樓市蕭條有兩個特徵:房屋滯銷和價格跌落。中國目前的樓市即是如此。從今年上半年的樓市表現看,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幅為負,庫存等指標在惡化;全國房價指數出現環比負增長,同比增幅也在持續收窄。
當房地産這一香餑餑變為餿饃饃時,商業銀行的貪婪做法就變成了吝嗇的行為:信貸驟然收緊、房貸開始不積極了。即使央行督促銀行加快放貸節奏、提高房貸規模時,銀行依然無動於衷。目前部分銀行開始在房貸政策上有所鬆動,但也附帶了各類苛刻的條件。剛需購房者因此憤憤不平:此前的信貸資源被炒房者獲取,而如今作為剛需的他們卻無法得到信貸的支援。
從貪婪到吝嗇,背後是銀行信貸政策順週期思維在作祟。在貨幣政策監管、盈利驅動、整個經濟走勢等條件下,銀行的信貸流動方向、規模始終和整個宏觀經濟週期保持高度一致性,即順週期性。當房地産市場過熱時,銀行往往會積極推銷各類貸款,進而為整個樓市注入大規模流動性,導致樓市持續火熱。當市場出現階段性拐點時,銀行則會表現得很“勢利”,進而提高信貸門檻,收縮信貸額度,對於樓市低迷有更致命一擊。
從此次斷供案例的背後,我們需要對銀行信貸政策進行反思。首先,順週期的信貸政策應該得到糾正,未來應該嘗試逆週期的信貸政策。只有這樣,信貸政策才能真正為樓市的平穩發展發揮金融功能。其次,信貸政策不能和房價掛鉤。正是此前很多商業銀行試圖將政策的方向和資産價格走向進行掛鉤,才暴露了貪婪的商業本性。逐利性無可厚非,但也需要積極建立公益性目標。最後,信貸政策的實施應積極釋放正確信號。目前市場中,銀行要積極、優先地對剛需購房者進行放貸。這樣既能為頹廢的樓市鼓鼓勁,也能打消投機客在新一輪救市潮中的各類幻想。 ◎嚴躍進 (作者為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