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標桿房企佈局京津冀 去年香河房價每平漲2000元

2014-03-04 08:45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有分析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企在燕郊、香河和廊坊等地所開發的樓盤利潤率並不比北京低,只是項目開發週期長,週轉速度相對較慢

  ■本報記者 王麗新

  “2013年全國房價漲幅最高的是燕郊,同比上漲幅度接近50%。”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2013年燕郊新建住宅銷售均價超過10000元/平方米,而且目前銷售均價已經攀升至11000元/平方米。

  事實上,北京房價連續上漲,購房需求開始外溢,燕郊、香河以及廊坊等京津冀地區已經開始承接北京房地産市場的住房需求。

  “現在交通、産業轉移、配套設施等都在完善。”進駐到香河的某大型開發商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京津冀一體化融合發展對香河樓市是一大利好,2013年香河新建住宅銷售均價上漲了2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且市場預期仍舊看漲。

  標桿房企搶先佈局京津冀

  “我們去年就開始全面佈局京津冀地區,預計今年將推出三個項目,總計土地儲備達100萬平方米。”鴻坤地産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而且位於京東的這三個項目今年都將開盤入市。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綠地、富力、萬通、鴻坤、華夏幸福等多家標桿房企已經搶先佈局京津冀地區,甚至一家房企同時啟動多個項目。

  “與北京相比,燕郊、香河等地的土地成本要低很多。”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從利潤率情況來看,部分房企進駐燕郊、香河等地並不見得要比在北京開發項目的利潤空間低,只是開發週期較長,資金週轉較慢。

  值得一提的是,香河某樓盤的開發商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項目90%以上的客戶來自北京,其中多數客戶買房是用來自住的,其中用於養老的比例較高。該人士還稱,香河目前漲價幅度要小于燕郊,但未來增長空間很高。

  “目前,香河每年出讓的土地約為200萬平方米。”上述開發商向記者表示,京津冀一體化融合發展後,預計標桿房企都將爭先進駐京津冀地區,而燕郊、香河、固安以及廊坊等地將是房企佈局的重要區域。

  燕郊房價暴漲近50%

  “燕郊2012年新建住宅銷售均價不足7000元/平方米。”張大偉向本報記者表示,2013年則接近了11000元/平方米,同比上漲幅度接近50%。據張大偉透露,燕郊等地的購房客戶大部分都是東北人和山西人,這些人以前在北京投資房子,現在則開始出擊京津冀地區的樓市。

  對此,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也向本報記者表示,燕郊目前中高端樓盤報價已經達到15000元/平方米,甚至更高。而2013年中高端樓盤可能尚不足12000元/平方米。

  無獨有偶,據記者了解,香河某樓盤的別墅産品最新報價已經達到14000元/平方米,高端公寓報價也達到8000元/平方米。相比與2013年同期,這一報價要提高了2000元/平方米左右。

  “從香河房價提升過程來看,綠地和富力等大型房企的進駐,交通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這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香河的房價。”郭毅向記者表示,因為香河已經有不少開發商進駐,不是沒有房企進駐的區域,開發商雖不願意做“拓荒者”,但是卻傾向於在較為成熟的地區發力。

  此外,據中原地産監測數據顯示,廊坊2012年新建住宅成交均價為5790元/平方米,2013年則為6543元/平方米,同比上漲了13%。

  值得一提的是,有業內人士表示,京津冀一體化融合發展將北京大量的購房需求吸納至當地,這將減緩北京房價的上漲壓力,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北京房價。

  “京津冀一體化融合發展無疑將刺激當地房地産市場,尤其某些産業落地天津、河北等地後,交通改善和産業轉移等因素將帶動北京住房需求的轉移,屆時,北京房價上漲壓力也將得到減緩。”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從短期來看,儘管北京住房需求外溢,京津冀地區房地産市場抬頭,但北京房價上漲趨勢實際上並未受到多大影響。

  除此之外,上述某香河的開發商也向記者表示,短期內,“我們並不認為京津冀地區的房地産市場能夠影響到北京房價。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北京的拿地成本越發高漲,因此不少房企都在加大京津冀地區的佈局,加之北京的某些産業向京津冀地區轉移,所以京津冀一體化融合發展確實存在拉低北京房價的可能。”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