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臺灣房企搶灘樓盤市場 能否引領成都樓市

2013-07-26 09:19 來源:四川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樓面地價破萬,來自臺灣的遠雄終於在成都土地市場有所斬獲,並將成都土地拍賣成交價拉上新高,一直低調的臺灣房企開始在成都高調亮相,從早期的借船出海、資本合作,到現在的重拳出擊,臺灣房企將成為成都樓市一股新的勢力?

  曾經借船登陸臺灣房企以本土化姿態低調入市

  “利都廣場是臺資在成都較早投資的房地産項目之一,位於成都商業最繁華的春熙商圈,裙樓的伊藤洋華堂是外資百貨的成功範例之一。”謝鵬是成都與臺灣開發商接觸比較多的業內人士,在提到有關臺灣開發商在成都的發展歷程時,他首先就想到了這個項目。這一項目的成功,也吸引了眾多臺商的關注,成都樓市也因此成為臺灣開發商的重要選擇之一。

  “在一段時間裏,臺灣企業投資大陸房地産市場一般都採用資本合作的模式進行,往往以本土開發商的名義入市。”臺灣房地産業資深人士顏志穎這樣告訴記者。除了部分早期項目外,據記者了解,近年來西城天下、沙河灣、月光琉域等項目都和臺資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繫。近日,國賓·時光匯項目在對外宣傳中強調,重金從臺灣高雄引入成都首例“城市光廊”,以一條大型光廊商業街貫穿整個建築群落作為亮點入市,而該項目的操盤方正是來自臺灣。但是項目相關負責人燕先生表示,“我們還是希望以本土開發商的形象出現,更多強調項目産品方面的臺灣元素。”

  對此,顛峰智庫行銷公司負責人週密認為:“這些項目的運作方,多數都是臺資企業,但是未必是專業的開發商。所以,在投資項目的時候,往往看重房地産項目運作的投資收益,而並不重視臺灣開發商這一品牌效應,這一點與香港開發商有比較大的區別。”但是,情況似乎正在改變。隨著遠雄、鄉林這些臺灣本土一線開發企業的登場,成都房地産市場的“颱風”正在升級。

  強勢重拳出擊臺係房企能否引領成都樓市

  7月10日,臺灣遠雄以10000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競得紅牌樓30余畝地塊,成為今年成都單價地王。與之毗鄰的一幅27畝的土地,于去年11月底被大港國際以8500元/平方米收入囊中,據知情人士透露,該企業同樣有臺灣資本介入。而在6月底同樣來自臺灣的專業房地産企業鄉林集團以人民幣10.9億元獲得成都鳳凰山287.4畝土地。據了解,遠雄和鄉林都是臺灣行業領袖型的開發企業,前者成立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在打造高品質住宅方面有深厚的經驗,後者則在開發高端豪宅方面引領臺灣市場。

  “這些企業的進入,標誌著成都作為區域房地産市場戰略地位的提升。”來自臺灣的顏志穎表示看好臺灣企業在成都市場的發展。他認為,從技術方面來説,臺灣開發商具有比較大的優勢,並且這些優勢未必就會帶來成本的直接上升。而對於業界普遍驚訝的高地價如何合理開發的話題,他表示,按照臺灣房地産市場的地價對比,目前這些企業的拿地成本“其實還是比較划算的”。

  “這個價格沒有超過我們的預計。”遠雄地産相關負責人王派克這樣告訴記者。據透露,支援其價格預期的是成都市GDP增速和房價之間的落差。與南京、杭州這些城市相比較,成都的GDP增速和總值都不相上下,但是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房價的增速目前還沒有和城市GDP增速同步。“而這個落差,在我們看來就是市場的潛力表現。”但是對於遠雄在成都三個項目的具體開發路線圖,王派克表示將會在更晚的一些時候有更加真實的官方説明會。同時,記者還了解到,除成都之外,遠雄在昆明、西安、武漢也在積極地進行入市準備。

  對此,鄉林集團的準備似乎更加充分。該公司除成都之外青島和南京的項目將陸續完工,會加快在成都、南京、蘇州、昆明、三亞等地的開發節奏。計劃3年後在中國大陸每年推案總額達新台幣千億元的規模。據了解,本次在成都取得的鳳凰山地塊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動工,將修建涵碧樓酒店、購物中心、寫字樓以及酒店式公寓等,總投資將達到60億元規模。而據業內人士透露,鄉林的項目運作其實也比較早,洽談至少在兩年前就開始了,“雙方的商談,基本上都是帶方案的模式。”

  縱觀成都房地産市場的進程,臺灣力量一直伴隨其中,一路走來有成功當然也有挫折。從借船出海到獨立登臺,臺灣開發商對於成都市場的重視在升級。但是對於市場的磨合與適應問題,依然會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功課。(本報記者周顯彬)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