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彭大偉)不到半年時間內,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兩度“過問”東北經濟。
3月9日,在兩會上參加全國人大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強調,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加法——投資、需求、創新,減法——淘汰落後産能,乘法——創新驅動,除法——市場化程度。
7月17日,習近平在吉林調研期間又專門召開座談會。他強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家要加大支援力度,東北地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準發力,紮實工作,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
最高領導人如此密集牽掛東北地區的背後,是今年上半年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現實問題。
以遼寧為例,據該省財政廳公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遼寧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60.1億元人民幣,減少(同比,下同)428.6億元,下降22.7%。
“財政收入下滑、經濟增速下滑、勞動力人口對外凈轉移。”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上述三大問題反映東北經濟上半年“健康狀況”值得關注,而其癥結所在,則是過去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遇到了挑戰。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向記者坦言,東北的問題主要是“三個衰退”:資源性衰退、結構性衰退、體制性衰退。
“東北資源枯竭型城市數量就佔全國三分之一,當煤、樹都採光了,肯定就不行了。”他表示,東北的問題正是“傳統經濟告急”,其中“體制性衰退”則反映在民營經濟不發展、改革不到位,“東北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計劃經濟最徹底的地區,市場經濟的基因缺乏”。
正因如此,習近平特別強調,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蔡志洲表示,房地産汽車等的蓬勃發展令東北經濟在本世紀開端有比較紅火的局面,但也造成了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而這樣的産業結構也決定了東北受全國實體需求影響很大。
“現在房地産等行業增速放緩,對鞍鋼等支柱性的重化工業需求也減少了。”蔡志洲認為,東北具備自身的優勢,也必鬚髮揮這些優勢,更好地延長産業鏈。
“東北現在為何産業競爭力薄弱?我們應該讓市場來配置資源,這樣一來競爭力就不難上去。”蔡志洲説。
在梁啟東看來,人們也不應因為上半年經濟數據表現或媒體一些報道便對於東北經濟失去信心。
他指出,數據擠去原有水分,以及營改增等因素,亦造成了財政收入等數據同比出現負增長。
“實際上遼寧每年解決新增就業大量都是網際網路經濟等新興經濟解決的,這説明東北已經有亮點了,但還‘不夠亮’。”梁啟東表示,如果説東北經濟“難受”,那也是傳統産業“難受”,“遼寧傳統産業約佔90%,新興産業約佔10%,如果這個比例能反過來,就不難受了”。
蔡志洲建議,東北應結合自身對俄羅斯、日本外貿發展成熟的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大力發展主導産品和配套産業、充分擴大産業鏈,“譬如長春的動車製造加快向全球出口,‘一帶一路’便是非常好的契機”。(完)
[責任編輯: 候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