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 正文

數十萬東北老人三亞養老 副市長:一旦撤出變空城

2014-11-24 10:08 來源:網易財經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數十萬東北老人三亞養老 副市長:一旦撤出變空城

  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10月,標準排名與《投資時報》聯合發佈“中國大陸城市 鬼城 指數排行榜(2014)”。其中,三亞(樓盤)是“鬼城”指數位居前十位的城市之一。

  在這份排行榜中,除了用城區人口和城建區面積的比值來計算“鬼城”指數外,三亞被列入重要的一個參考標準就是規模較大的“候鳥老人”。

  “候鳥老人”是三亞外來人口的一個重要群體。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三亞市異地養老老年人協會了解到最新數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11月,在海南(樓盤)三亞養老的異地老人,近40萬,其中東北哈爾濱(樓盤)籍的老人就佔20萬。

  不過,“候鳥老人”僅是三亞外來人口的一個群體,三亞還有幾十萬因就業、經商、就讀、度假等原因流入的東北人,他們為三亞的GDP、人口素質、城市文化貢獻著。

  誠如三亞副市長李柏青説,“如果北方的幾十萬外來人口撤出三亞的話,這個城市可能一夜之間變為一座空城。”

  澎湃新聞特此跟隨“候鳥老人”的腳步南下,調查三亞外來東北人群的生存狀態,以及南下背景。

  東北人的“第二故鄉”

  13年後,董大軍終於還清了家裏所欠的27萬元債務,可以像其他的三亞打工者一樣,謀劃自己的生活了。

  1999年,年僅17歲的董大軍,離開老家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闖蕩廣州(樓盤)未果後,揣著不到300塊錢,又踏上了南下三亞之旅。

  董大軍來自農村,小學畢業,初到三亞,“無門無路,不認識任何人”,他只好從賣力氣的活幹起。

  上世紀末21世紀初,三亞百業待興,沒有多少工作可以選擇,但外來的打工者也不算太多,董大軍在鹿回頭養鹿廠找到一份工作,“每天跑100多公里,去山上背鹿飼料。”

  因為“別人背一袋,我背兩袋,肯吃苦”,董大軍很快得到老闆賞識,結束了每天去月川橋等僱主的不安定工作,單位包吃包住,每月領500元薪水,“三亞苦力一族最高待遇”。

  不過,一年多後,家裏傳來噩耗,父親車禍住院,董大軍丟下工作,趕回伊通看望父親。因為肇事司機逃跑無處追責,為給父親治病,董大軍四處借錢,欠下27萬元“巨債”。

  處理完父親後事,董大軍返回三亞,開始“沒命工作”。

  董大軍在三亞龍虎園找到了第二份工作。起初,他是應聘到龍虎園做景區電瓶車司機,每月工資800元。後來聽説做動物開發部的訓虎師每月工資2000多,“雖然高危,卻可以掙雙倍工資”,董大軍便申請調動了工作,開始與老虎、鱷魚等這些高危動物為伍,過著“將肉放在頭上訓練老虎”的日子。

  又是一年多後,因為放心不下殘疾卻獨自生活的母親,董大軍不得已回家,邊種地、打工,邊照顧母親。2006年,有了繼父後,董大軍又回到三亞,繼續打工掙錢。

  在三亞十多年,董大軍已記不清換了多少份工作,背麻袋、開車、訓虎、清潔工、門衛、裝修、銷售,“什麼掙錢,就幹什麼”。最艱辛時,他同時打4份工,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跟3個同伴用3塊錢,買一把掛麵過1天。

  2013年,董大軍終於還清所有債務。如今,他白天做傢具組裝和銷售,晚上做保安,籌房款,“一身輕”卻又有安排地為自己的小日子盤算著。

  十幾年的漂泊經歷,董大軍悟出了“只要肯吃苦,沒有無法生存的可能”,他覺得,去任何一座城市,他都能存活下來。但他對三亞卻情有獨鍾,這個“混到最差,也不擔心自己會大半夜挨凍”的城市,早已被他視為“第二家鄉”。

  董大軍還期望將身體不好的母親接來三亞生活,他説,這裡,每年都有幾十萬東北老人過冬,人們稱這些老人為“候鳥老人”。

  據2014年海南省全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會議,海南的流動人口主要分為四類, “候鳥”人群,外來務工人群,高端科研、技術型人才群,以及短期遊客群。

  董大軍期望母親成為的三亞角色,是三亞外來人口的一大主體。澎湃新聞記者從三亞市異地養老老年人協會了解到2014年11月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在三亞養老的哈爾濱老人近20萬,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海南養老的異地老人,近40萬,主要集中在三亞,目前,仍有人前往三亞。

  遷徙之始

  當南下在需求和時髦中成為趨勢時,對於下海南的原因,來自東北的“候鳥”老人大多會説,因為三亞的氣候好,空氣好。

  今年70歲的藏全(化名),當初就是因此南下三亞。2004年,吃公糧的藏全退休,從黑龍江省鶴崗南下三亞過冬,並且初到海南就買下了房子。

  藏全解釋南下,東三省尤其是黑龍江,冬天氣溫通常零下二三十度。天氣太冷,老人普遍容易關節疼痛,得風濕病、呼吸系統疾患。在發現“沒有冬天的城市”適宜養老後,“一帶二、二帶三”,南下的氛圍和風氣,終於依靠熟人圈子擴大開來,選擇做候鳥的老人也越來越多。

  藏全的雙腿一直不太好,經過這些年在三亞調養,拄著拐杖,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行走。他遇到聊得來的人就會説,“要是放在東北老家,嚴寒就足夠他抵擋的了,身體只怕會更糟糕。”

  在三亞,總見得到不少坐著輪椅或拄著拐杖的東北人,甚至擦身而過一股藥膏味。除了把打牌,聊天,逛公園當成工作的老人來“享受性”養老外,不少身體有疾患的中老年,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大都會選擇在三亞生活,老人們總樂意強調背井離鄉花錢來三亞過冬的意義,“身體比以前好多了”。

  對於孫仁佳來説,東北人南下三亞,卻有著深層次的理由。

  孫仁佳是三亞學院社會發展學院院長,2005年,在三亞學院籌建招生開學後,他作為退休老教授被三亞首辦的第一學府聘請。在“邊工作,邊養老”呼籲下,加入了南下大軍。

  早在1992年,孫仁佳就曾來三亞旅遊。他説,當時的三亞,整個市區,就解放路的一處十字路口上,坐落著全市僅有的一座紅綠燈。走私南下的各式小汽車,包括瀋陽未曾見過的“子彈頭”,在三亞也不稀奇。不過,那時候的三亞,比現在,更具原生態,“很多海灘還未開發,長滿了開著花的仙人掌”。

  改變是在海南島被納入經濟特區,按照“以開放,促開放”的方針,整座島開啟了改革開發的步伐。1986年,海南作為特別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1987年,三亞成立地級市,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員會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孫仁佳告訴澎湃新聞,海南省和三亞市最初注入新鮮的血液,是在建省和設地級市之後,各級外地官員被調來任職海南。

  公開資料顯示,從海南建省之後,已有9任省委書記和7任省長了(共12人),其中,第四任杜青林為吉林人,另外有一半人為北方人。另外,還有許多其他層級幹部,以及三亞市的地級幹部,其中不乏來自北方籍和有北方工作經歷的領導。

  孫仁佳認為,這些外省領導到任,吸引或者直接帶去了一些家鄉的企業商人投資開發建設,為三亞源源不斷輸入人口、人才、資金等各個方面“拉開了豁口”,之後,從帶動,變成了自發行為,直至形成規模。

  而本世紀初的大開發,使本地的交通運輸方式發生改變,尤其三亞鳳凰機場和海口美蘭機場,大大縮短了東北到海南三亞的距離,保證了南下的基礎硬體。

  另外,東北老鄉在黑土地和重工業基地上積累的財富,為南下提供了物質保障。孫仁佳説,當時的三亞物價水準比整個東三省整體低三四倍,為東北人南下降低負擔提供了可能性。於是,整個中國社會出現了“海南是東北第四省”和“黑龍江省三亞市”的説法,流傳甚廣。

  不過,澎湃新聞查閱《三亞年鑒》等資料發現,真正為21世紀東北人大規模生活性南下三亞起到奠定作用的,是上世紀中葉,由眾多東北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為東北人南下打開了通道。

  在這個橫跨數千公里解放海南過程中,比“闖關東”更具組織性的隊伍遷移,使東北人對海南島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更準確的認識,以至於奠定了50年後東北人南下三亞的基礎認識和期望。

  離不開東北人

  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説,“如果北方的幾十萬外來人口撤出三亞的話,這個城市可能一夜之間變為一座空城。”

  在海南三亞問起東北人,幾乎無人不曉,他們還會告訴你,“東北人,幹啥的都有。”在三亞跟人搭訕,幾乎在每個行當,都有東北人的身影,開餐館,開旅館,開出租,開公交,賣房子……

  來自遼寧瀋陽的羅大權,就帶著父母一家人,在三亞儋州社區開了一家海鮮餐館。在南下三亞前,羅大權闖蕩北京(樓盤),做了7年教育培訓事業,因為不喜歡北京的壓抑和城市擁堵,返回家鄉,做起了餐飲生意。

  再回瀋陽第7年,羅大權便舉家南遷,一口氣到了海南三亞。

  羅大權告訴澎湃新聞,在三亞做餐飲也算重操舊業,這在旅遊城市是有較高的經營保險系數的,加之三亞起初入行門檻低,2011年到三亞後,他便張羅開了餐飲店。

  在儋州小區,羅大權租了村幹部的房子,一樓,15張桌,主營海鮮,也捎帶著北京火鍋等北方菜。這家坐落在小區主幹道盡頭的餐館,生客並不好找。羅大權卻説,這個便宜其他主幹道邊店面近三分之一租金的店面,做的都是回頭客生意,“不怕巷子深”。

  據羅大權介紹,三亞具有一定規模的餐館、飯店,北方人能佔據一半市場,不過,有個現象就是消費的顧客基本都是家鄉人。

  比起羅大權,公交司機袁士君接觸人群更廣一些。從2009年在牡丹江(樓盤)買好三亞的房子後,開了三十多年公交的袁士君就和老婆一起離開老家,南下三亞,繼續開公交。

  2010年起,袁士君正式加入了4路公交,從火車站到榆林市場,主幹道之一。這條線路上,除了每天拉當地的上班族,還有大批從火車站走出來,“拎著大包小包”南下過冬的東北老鄉。秋冬旺季來臨,“兩輛公交也拉不完一個車次上下來的老鄉”, 袁士君説,這像三亞的一道景觀。

  在摩托車如麻的三亞,遇上文化背景和性格全然不同的三亞人,開公交車,是個考驗脾性的工作。袁士君説,很多時候,他們也會被當地亂穿紅綠燈的摩托車氣到,但為了安全,大多時候,會給摩托車讓道,但也難免跟“杠上”的,會出一些事故。

  有時候,他們還會遇到乘客要求中途下車的情形,方便時,也會答應,但也有即便停下了,不見乘客提前準備下車,而憤憤再發動,將車開走的情形。

  袁士君在加入公交行列的東北人中也不算早,早在上世紀末這個世紀初,最早一批東北司機抓住了三亞公交行業的命脈,幾乎壟斷了三亞的公交行業,據了解,最初開公交車的,80%為東北人,而那一代人,也在三亞這個初步興起的行業中挖到了第一桶金。

  袁士君説,在一個通常都是本地人佔據的行當,東北老鄉佔了主導,很多時候也會給這些異鄉的司機們一些自豪感,但也不得不承認,“三亞要是叫停外地司機或者他們罷工,很大程度上,三亞的運輸系統就癱瘓了”。

  衝突與融合

  11月4日,開往海棠灣免稅購物中心的34、35路公交正式運營第65天。

  除去休息時間,符桂之(化名)開34路車還不到兩個月。可就在這天,他因為“回答乘客問路慢半拍”,遭到操“東北口音”的一男一女暴打。

  符桂之回顧,4日下午2時30分許,他在大東海附近加油,準備開車時,一位上完廁所的女乘客抱怨他應該提前加滿油,因為確實耽誤了一點時間,符桂之並未多説就開了車。

  之後,女乘客又問他多久才能到購物中心,因為車當時正好轉彎,符桂之在轉過彎大約半分鐘後才作答,而這引發了女乘客不滿,“一直站在身邊罵個不停”,怕分心的符桂之又回了一句“我不是回答你了嗎?”

  符桂之沒想到,這句話讓“女乘客罵得更兇了”,還遭到了她男同伴的毆打。此前,符桂之聽説過東北人性子急,而這次親身經歷,讓他多了一個對外地人“又愛又恨”的感慨。

  22歲的曾澤騰是三亞本地人,是一名送貨員。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本地人都很歡迎外地人來三亞,外地人的到來,讓三亞一改落後面貌,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了國際旅遊城市。

  2012年2月,在三亞凱豐花園,哈爾濱籍女大學生張芊和父親兩人因停車問題,與小區保安發生口角,之後升級為身體衝突。曾澤騰説,衝突發生後,張芊等人發微博傳播了這件事情,還説兩人被10多位保安圍毆,並且遭到辱罵,還附帶了打人視頻內容。這件事情迅速引起關注,起初他們以為是保安的過錯,但後來打人的完整視頻公佈後,才發現是對方先動手打人,而且對方將視頻掐頭去尾後才公佈。

  這件事情後來很多網站、論壇上引發了大討論。曾澤騰説,一些貼吧中,“看得出是本地人”壓倒性的討論著“東北佬滾出三亞”之類的話。

  對於東北老鄉在三亞的名聲,身為東北人,董大軍有些體會。在三亞,夜班保安是他做的時間最長的一個職業。董大軍説,每天后半夜,總有不少喝多了酒,圍著宵夜桌互相打架,或者跟本地人動手打鬧的東北老鄉,“愛吹,吹幾句話不投機,就會動手打起來”。

  在東北人與三亞本地人的衝突中,東北籍生意人孟岩在三亞則是其中的和諧代表。

  孟岩來自哈爾濱,2009年,在北京失戀後,他放下西餐廳的工作,打包南下三亞。期間他遇上來自瀋陽,同樣來三亞療傷的貝琪。兩人一見鍾情,貝琪便追隨孟岩,開始了他們的三亞生活。

  去三亞前,貝琪是一位瑜伽教練,孟岩也熱愛健身運動。兩人都鍾情于三亞人的閒適生活,最後一拍即合開了一家100多平米的瑜伽館。貝琪負責教授瑜伽和培訓其他瑜伽老師,孟岩負責網宣。

  兩年後,他們接手了河西路的一家瑜伽店,還將整個店面擴大到500多平米,發展了300多位會員,目前,同等規模的分店,正在招募賢士和會員。

  孟岩説,他們瑜伽館的客戶,已經通過口碑傳播,拓展開了,打破了東北人做熟人生意的慣性,吸引了大部分三亞本地人,如今,至少有一半的會員是三亞本地人。

  孟岩夫婦説,一如他們當初選擇南下的原因一樣,本地給人平和、寧靜的感覺,他們也很喜歡和本地人打交道。

  這對年輕的南下夫婦,準備融合簡單、純樸的當地元素,將瑜伽和旅遊相結合,在三亞打造一個瑜伽基地,他們也計劃要小孩,做真正的三亞人。

  孟岩夫婦説,在他們身邊也有不少老鄉,有人嫁給了三亞本地人,也有人娶了三亞本地姑娘,“成為最直觀的融合者”。

  而在候鳥人群中,無地域的廣場舞,更是將看似守舊的兩地老人群體,拉入了彼此熟悉、了解的可能性當中。

  誠如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所言,正在經歷大融合期的三亞,或許因為外來文化、觀念的衝擊,需要經歷某種痛苦,而這種痛苦之後,三亞肯定會迎來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面貌。(澎湃新聞網)

  (原標題:東北人南下的人口遷徙之旅:三亞哈爾濱籍候鳥老人達近20萬)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