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今年起,西北五省區將開始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進行戰略合作,這是西部省區首次進行的承接產業轉移區域合作。五省區能否以此為契機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打破地域割據、迎來合作共贏局面,為西部地區探索出一條承接產業轉移的新路?
核心提示:從今年起,西北五省區將開始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進行戰略合作,這是西部省區首次進行的承接產業轉移區域合作。五省區能否以此為契機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打破地域割據、迎來合作共贏局面,為西部地區探索出一條承接產業轉移的新路?
新華社記者連振祥
蘭州(CNFIN.COM / XINHUA08.COM)--從今年起,西北五省區將開始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進行戰略合作,這是西部省區首次進行的承接產業轉移區域合作。五省區能否以此為契機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打破地域割據、迎來合作共贏局面,為西部地區探索出一條承接產業轉移的新路?
——承接產業轉移西部地區首次進行區域合作
7月6日開幕的第20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蘭洽會)共簽約合同項目1299個,簽約總額達6511.53億元,比上屆增加382.44億元。這其中,承接產業轉移成為簽約主角,不僅簽約資金巨大,而且是工信部和甘肅省政府合作共同推進,更在于西部地區首次進行承接產業轉移合作。
在蘭洽會上,西北五省區一致同意建立承接產業轉移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和協調機制,並共同簽署了《承接產業轉移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甘肅省工信委規劃發展處處長劉榮發認為,這意味著西北五省區自此建立起了區域性承接產業轉移合作平臺,開啟了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新階段。
按照合作框架協議,五省區工信委將突出各自的比較優勢和產業特色,合理確定承接重點,防止產業同構和同質競爭,防止低水平承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產業合作格局。
記者了解到,五省區首先將共同建立產業合作協調機制,促進五省區相互投資、採購、擴大銷售,協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智能物流骨幹網。其次將共同建立項目合作重大事項協商機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按照“一事一議、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給雙方企業合作項目更多支持和更大優惠。其三將共同建立區域性承接產業轉移合作平臺。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合作聯動,開展區域性的產業合作發展論壇,共同推進區域發展和向西開放。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西北五省區地緣相鄰、發展相依,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地區和國家能源、新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基地,五省區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這個平臺,尋求合作機會,創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業內認為,此次五省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進行戰略合作,將有利于形成一個區域性承接產業轉移的氛圍,有利于整合資源,有利于在更大范圍之內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更容易形成規模。
——碎片化和同質化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轉移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的講話而炙手可熱起來。6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于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帶動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貧困地區致富,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具有重大意義。
在本屆蘭洽會舉辦的相關論壇上,一些經濟界學者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目標任務,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推進區域合作,構築以開放促進中國西部大開發,促進東部再改革的倒逼機制,為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一方面,全球產業結構正在進行深刻調整,部分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在更高層次上重回制造業;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更具成本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對我國形成“雙層擠壓”態勢。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承載的矛盾凸顯,部分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布局不合理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
但記者了解到,多年來,由于西部各省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都是各自為政甚至饑不擇食,樹立的是“撿到籃子都是菜”的“鯨吞”思維,導致承接的產業項目十分龐雜,難以形成規模化的優勢,碎片化嚴重。
以甘肅為例,第19屆蘭洽會甘肅承接產業轉移對接活動共簽署合同項目765項,合同金額5371.42億元。記者歸類發現,按照行業分類,冶金有色項目71項,石化項目48項,輕工、食品、醫藥項目209項,建材項目119項,物流項目44項,裝備制造業項目54項,能源工業項目169項。第20屆蘭洽會簽署承接產業轉移合作項目770項。按照行業分類,能源原材料項目353項,輕工、食品項目177項,醫藥項目65項,裝備制造業項目67項等。業內人士認為,如此零碎的項目,數量雖然龐大,但卻無法打破以往零散的低關聯度投資格局,無法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形成專業集群優勢,實現結構質量轉型。
除了碎片化外,產業結構同質化也很嚴重。記者綜合西北五省區近年來的項目發現,基本上都集中在能源原材料、輕工、食品、醫藥、裝備制造業、物流、建材等行業,多個省的產業互相“克隆”。
專家認為,碎片化和同質化容易造成西部地區一味地接受傳統產業的轉移而缺乏創新,使得產業結構一直處于低附加值化,延緩產業升級的時間。同時也會使西部承接地區的產業結構繼續固化在“雜而同”“小而散”狀態,導致“產業撞車”,隨著產業轉移的延續,形成的結構剛性會使產業結構升級的成本不斷上升,難以縮小與發達區域之間經濟水平的差距。
——以區域分工和產業合作為“穩中提質”注入新動力
專家認為,承接產業轉移實際上就是一次新的產業規劃和重構,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同時必須強化產業分工與區域合作,類似西北五省區建立的區域性合作平臺就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記者了解到,為防止落後產能轉移,工信部制定了關于產業轉移項目產業政策符合性認定試點工作要求,和《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對15個傳統行業提出了轉移的方向和重點,並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進行銜接。
據了解,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提出的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中,近半數地處西部,重點發展方向是能源、高新技術、先進制造、資源精深加工等產業。其中,成渝地區要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基地,黔中地區將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滇中地區將建成以化工、冶金、生物為重點的區域性資源精深加工基地。但從近年來西部各地承接產業轉移的情況來看,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各地產業打架撞車極為普遍。工信部表示,今年國家有關部門將對全國產業轉移進行摸底,從整體上調查各省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及其產業發展定位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一致性。
在本屆蘭洽會上,一些專家認為,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要注重區域分工和產業合作,要跳“集體舞”,切忌“獨舞”。朱宏任說,西部地區產業基礎差異較大,承接產業轉移不能造成產業雷同和新的過剩,要共同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合作平臺,力求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有序承接、協同發展。通過區域分工和產業合作,使零打碎敲的承接產業轉移形成專業集群優勢。只有聚焦長期的集群戰略導向,才能逐步形成兼具規模經濟優勢和主導產業特色的專業化產業園區。
採訪中,企業界認為,產業轉移要順應經濟發展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承接產業轉移工作中,西部地區絕非被動的“接受轉移”,而要真正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對技術、環境及政策演變有更多前瞻性考慮。既要處理好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關係,強化產業政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防止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和落後產能轉移,又要處理好產業轉移與生態保護的關係。經過各區域協同作戰,產業轉移才能形成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一盤棋”,實現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為我國經濟“穩中提質”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