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通商  > 正文

劉憶如談兩岸往來:將門開更大 讓貿易有進有出

2010-06-03 09:5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圖片來源:聯合晚報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主張自由開放,市場機制的臺“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認為兩岸應正常往來,未來要靠人文及創意等軟實力增強競爭力。

  劉憶如表示,就經濟來講有必要分散市場。臺灣以前不準大陸來,只有臺商去大陸投資,沒有資金過來臺灣,所以對大陸出口凈投資比重非常高,但兩岸若有來有往,就會減低依賴。兩岸要朝向經貿有來有往的正常方向發展時,自然就會解決一部分過度集中的現象。

  她説,“政府”立場是不希望對某個地區過度集中,但也不能違背市場原則要求企業要去別的地方,所以“政府”的角色就是讓臺商去別的地方投資的路保持管道暢通、資訊流通,讓風險和優勢都提供給民間企業參考。

  針對有人提出大陸屬大經濟體,臺灣是小經濟體,外商很多都到大陸設廠,很多一流人才也都外流,産生所謂“磁吸效應”。對此,劉憶如説,磁吸效應和“傾中論”一樣,因為自己設了很多限制後才發生的。未來要看臺灣能夠對大陸鬆綁的程度與速度。從貿易角度來看開放應是雙贏的,沒有哪個地區會因為大陸而被全盤被吸走,事實上是互利的,鄰近地區大家一起成長。

  她説,“磁吸效應”的解決方式就是要將門開的更大,讓正常貿易有進有出,但進來的部分要循序漸進,要顧慮過來的速度,不管是觀光客或投資都是,也有些産業並不適合開放,這些都是行政團隊要去考慮的。

  劉憶如表示,臺灣過去焦點太多關注在政治上面,這也是正常化的一種。她説,5、6年前就感覺,到大陸不管跟誰交談,上至官員,下到學生、計程車司機或餐廳服務人員,大家對經濟數字都瑯瑯上口,誤以為他們都是經濟出身,但在臺灣大家的餐桌上則都是在談政治。

  劉憶如説,一個地區不可能只出口不進口,比較經濟利益下,大陸沒有的、需要進口的就是比較人文的東西,例如教育等軟實力。

  她説,例如陸生來臺就是一種,臺灣教育價廉物美,素質又高,“為何人家很想買,我們卻不賣。”又例如現在全球對華文十分重視,臺灣可以想如何把這個變成國際上的産品,然後在臺灣賣,更能直接帶動就業,臺灣人力薪資都物美價廉,是臺灣優勢。

  劉憶如表示,除了科技和研發,臺灣人才素質高是水準的問題,例如大陸人來臺灣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臺灣有什麼建築,而是等電梯的時候,一定是先讓人出來再進去,而且是全臺灣都這樣做。這樣水準的同構型是很高的,也不是三兩天、勉強可做的。

[責任編輯: 李學斌]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