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春節因素致1月製造業PMI回落

2014-02-02 10:05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新華社電 新年伊始,受春節臨近等因素影響,製造業增速有所放緩。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佈的2014年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5%,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匯豐銀行公佈的1月匯豐中國製造業PMI亦從上月的50.5回落至49.5,6個月來首次跌破50榮枯線。兩項指數雙雙回落,預示2014年經濟開局走勢平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1月份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公佈的PMI指數繼續回落,預示未來經濟增長穩中略降。由於PMI指數仍在50%水準線上,表明經濟平穩增長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

  在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看來,2014年1月PMI的回落主要受春節臨近因素影響。巴克萊資本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也表示,中國農曆新年往往是造成1月份或2月份PMI指數下降的原因,而今年春節剛好是1月31日,這是造成波動的一部分原因。

  觀察發現,從2010至2014年的五年中,1月PMI分別為55.8%、52.9%、50.5%、50.4%和50.5%,與上一年12月的差值分別為-0.8、-1.0、0.2、-0.2和-0.5個百分點,除2012年1月處在階段性底部反彈後的上升期外,其他年份1月PMI均低於上一年12月,呈季節性回落。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則認為,2014年中國製造業活動弱勢開年,反映1月份外需疲弱和國內商業活動放緩。“我們預計國內訂單和招工在節後或將有所反彈。”

  ■ 分析

  “錢緊”對實體經濟影響顯現

  據新華社電 在不少專家看來,去年6月以來的資金面緊張和利率上升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瑞銀調研顯示,大部分公司似乎都對今年的前景相對謹慎,很多公司對信貸環境收緊和融資成本上升表示擔憂。在已披露資本支出計劃的公司中,2014年計劃削減資本支出的大多來自産能過剩的傳統行業,例如鋼鐵、採礦、鋁業、造紙業和水泥行業;計劃增加資本支出的大多來自房地産、公用事業、乳業和食品以及鐵路和機械行業。

  在瑞銀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看來,四季度經濟活動增速放緩主要受基建投資減速拖累,後者受制于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以及6月以來信貸增速放緩。2014年流動性和信貸的波動將不可避免,流動性收緊和利率升高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對企業開支帶來深遠影響。

  “融資成本上升會造成企業增速放緩,這個趨勢在今年也會延續,甚至可能出現一些企業債違約的狀況。”東方匯理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師高大力預測。

  不過,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隨著已出臺政策措施的不斷鞏固以及各項新的改革措施的推出和落實,趙慶河認為企業生産經營環境會進一步改善,市場活力會進一步增強,製造業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令人期待。

  ■ 相關新聞

  鋼鐵PMI創11個月新低

  新京報訊 (記者劉溪若)2月1日,中物聯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發佈報告,1月份國內鋼鐵行業PMI指數為40.7%,環比大降7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處於50%的枯榮線之下,並創下了自2013年1月以來的最低點。

  主要分項指標中,1月鋼鐵業生産指數為35.3%,連續第4個月處於收縮區間,並跌至2008年12月份以來的最低點。報告認為,受環保高壓、市場低迷及春節工地停工等因素影響,1月份鋼鐵企業生産經營活動和採購活動大幅收縮,國內鋼材市場呈現價格和産量雙雙大跌的走勢。

  在鋼材産量驟減的同時,市場需求已降至“冰點”。1月份,鋼鐵業新訂單指數為33.5%,較去年12月份大幅回落12.1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處於50%以下的收縮區間。

  西本新幹線分析師邱躍成認為,鋼市需求遲遲難以回暖,主要受環保壓力、市場低迷及季節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去年11月下旬以後,連續的霧霾天促使各地方政府加大對鋼廠、焦化廠等污染大戶的限産或停産,很大程度上導致産量的回落;另一方面,目前用鋼需求低迷難改,市場預期普遍較差,下游貿易商對市場拿貨格外謹慎,導致2013年末以來的冬儲行情“泡湯”,鋼材交易量驟降。

[責任編輯: 段雯婷]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