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在歷時1年多的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共有4500萬件藏品接受調查,截至昨天已有1268萬件登錄入庫,並以每天6萬件的速度上漲。普查的同時,所有登錄文物都將獲得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證”以便管理。
本次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摸底調查涵蓋國民經濟全部行業類別,全國31個省區市各級普查機構共向1020814家國有單位發放了《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調查登記表》,回收996793份,反饋率達97.65%。其中15237家單位反饋有文物,文物系統外單位為11034家,佔反饋有文物單位總數的72.42%。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透露,諸如全國政協、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這樣的非文物收藏單位,其實也是文物保存“大戶”,“僅事務管理局一家就保存著書畫4000多件。”
宋新潮介紹,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將於2016年底完成,文物管理部門將制定一系列政策約束可移動文物的上報和登錄,對於漏報、瞞報等未經登錄的文物藏品將嚴格限制其出境、展覽、交流、轉讓。同時,今年國家文物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開啟文物普查資料的公眾查詢服務,“建立國有可移動文物統一資源庫,讓一般公眾、科研人員都能看到所有的文物資訊,甚至以此助力文物創意産業的發展。”在文物普查結束之後,國家文物局將設專項機構繼續進行文物登錄的工作。
普查的同時,所有認證入庫的文物將都會獲得一個“文物身份證”。“這是唯一的22位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陸編號,有了它,分散在全國各地區、各單位的文物資訊資源的整合和管理就更便利了。”宋新潮介紹,這個身份證號的生成借鑒了人口普查和身份證的編碼體系,由行政區域編碼、收藏單位編碼、文物排序數3個部分構成。“目前已登錄入庫的1268萬件文物都有了‘身份證’,以後就算是收藏單位發生了變化,‘身份證號’也是唯一不變的登錄依據。”孫樂琪 J245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