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三姑六婆”如何稱呼 APP“計算器”竟能換算

時間:2015年03月04日 13:44 來源:重慶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商報記者 鄭旭鵬 饒方婧

  “媽,這個是姨婆還是姑婆?”“這個喊三姨婆哈!”今年春節,25歲的曹小姐從深圳回到九龍坡老家,在7桌人的家庭聚會上,她從頭至尾緊跟老媽、高度警覺。瞄到某個親戚迎面走來,立馬先面帶微笑,在老媽的指點下,一一熱情招呼。

  大多數年輕人都有和曹小姐相同的煩惱,因此,在元宵節家庭聚會到來之前,幾款能計算親戚稱呼的APP在網路爆紅。網友對這些APP大讚:這下連祖宗八代都清楚了。

  舅公的兒女怎麼稱呼?

  “婆婆爺爺這些親近的親戚,我還能分清楚該喊什麼,但他們的下一代就搞不清了。”家住渝北回興的譚女士今年32歲,昨日,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過春節時接觸到外公外婆的兄弟輩,這些稱呼比較好記,但他們的子女就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了。

  “媽媽的兄弟喊舅舅,換算下來,就知道婆婆的兄弟喊舅公。但舅公的子女該怎麼喊,我就一直搞不清楚。”對譚女士來説,親戚的關係稍微繞幾個彎,就變得很難記,加上這些較遠的親戚少有來往,每一次見面,她都只能“叔叔”、“孃孃”地統一稱呼。

  “計算器”拜年派用場

  網上流傳的幾款“計算器”中,“三姑六婆”及“稱呼”兩款使用較為廣泛。昨日,記者聯繫上“稱呼”的一名用戶——家住成都的21歲女生郭妍。早在春節前,她便發現了這款APP,並在走親訪友中,派上了大用場。

  郭妍説,她會在走親戚的前一天,先用APP把對方及家庭成員的稱呼查清楚。不過,雖然能計算出親戚的稱呼,但在郭妍看來,它並不能“救急”。“用APP計算稱呼,前提要知道對方和自己的關係。”但是,碰到的一些不熟悉的親戚,她往往搞不清和對方的親戚關係,“這種情況下,想查也無從下手。”

  稱呼查詢APP靠譜嗎

  昨日,記者選取兩款最為火爆的親戚稱呼查詢APP:“三姑六婆”和“稱呼”,進行了體驗。

  ■三姑六婆 打開“三姑六婆”,界面類似計算器。不同的是,“父”、“母”、“兄”、“妻”等稱謂代替了普通計算器上的數字按鍵。當人們不知道如何稱呼親戚時,只要設定自己性別,按血緣順序輸入,層層疊加就能計算出答案。例如想知道外公的哥哥的兒子該怎麼稱呼,只需點擊“母”+“父”+“兄”+“仔”就可以得到結果“表舅父”。

  “創意很好,但仍需補充。例如都算出表舅父了,再加個妻子應該就是表舅母,不過(它)沒算出來。”用戶“初音雪狐”評價説。網友“khJuut”也表示,能輸入的關係太少,連表哥表姐都沒有,能算的親戚關係網不大。

  ■稱呼 另一款軟體“稱呼”則更像一本詞典,在放上APP Store後優化了兩次,其中親戚關係擴展到了1100個以上,不僅設有稱呼搜尋、稱呼互查、稱呼詞典、稱呼關係簡圖、關係簡表的功能,還能將彼此如何稱呼以對話的形式展現出來。

  “連祖宗八代都搞清楚了,哈哈。”用戶“喜蛋orz”説。網友“無敵小旋風”也表示,過年的時候,這款APP特別有用,但裏面的數據太複雜了,“現在誰家還有那麼多關係偏遠的親戚需要走動?”

  聲音

  稱呼有地域差異 APP不能全國通用

  許多用戶在使用後反映,軟體給出的答案並不絕對準確,個別稱呼存在地域差異。

  “像爸爸的姐姐,大多數地區應該是喊‘姑姑’,而‘三姑六婆’給的答案卻是‘姑姐’,這是粵語的叫法。”家住在渝北區的楊曉玲今年25歲,她告訴記者,前陣子自己也跟風下載了這幾款手機軟體,但發現裏面的稱呼並不完全適用。體驗過程中,記者也發現,在“稱呼”APP中,“媽媽的父母”被標注為“姥姥、姥爺”,這種稱呼在北方比較通用,但在南方,人們更習慣稱為“外公、外婆”。

  除此以外,因為方言差異,部分地區還沿襲著一些特殊的稱謂習慣。來自河北唐山的網友“beyond coding”表示,他們那兒管姨家的孩子稱為連,“連兄弟姐妹”,而“稱呼”APP裏給出的答案則是頗具普遍性的“表兄弟姐妹”。

  觀點

  從聚族而居到流動社會 家族文化逐漸淡化

  四川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表示,“稱呼難”的現象,從80後、90後這一代開始很普遍。“這一代人,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唯一的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一代人。且因為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量大的特點,親屬間的聯繫略顯疏遠。”

  蔡尚偉稱,從前因多子女的家族關係,衍生出聚族而居的社會關係,親屬間交往緊密。當今社會,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大家庭逐漸分散化、小型化,打破了從前以血緣關係為主導的社會結構,親戚間交往的頻率隨之降低,稱謂的使用自然就減少。不過,蔡尚偉認為,類似“計算器”這類的APP的火爆,也恰恰證明人們有親情聯絡方面的需求。

  然而,網際網路分析師、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則認為,這類應用只在需要走親訪友的特殊節日,才會被大規模的使用,“這類APP算是比較好玩的工具型應用,但它們的實際使用頻度很低,可以説是曇花一現,前景小、商業價值也不高。”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