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是全國第九個“文化遺産日”,當天上午,首都圖書館舉辦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果展”,北京市古籍保護中心現場的線裝書製作,更是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目光。古籍工作人員用簡單的工具製作出一本本線裝書,如同變魔術一般帶領市民“穿越”古代,讓市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古書製作的樂趣。
線裝書沒那麼好做
“您的線穿錯了”,”楊女士很早就預約報名了線裝書的現場製作學習。她拿著自己剛剛花近一個小時做好的線裝書,排隊等著“師傅”趙靜蓋章。楊女士説自己喜歡文物古籍,工作之餘還是故宮的志願者,現場她學習線裝書的製作過程還算順利,沒有出錯。而一旁帶著7歲的女兒一起學的劉女士就幾經波折,“我還沒女兒做得好”,劉女士笑説,自己還因為用力過猛,折斷了一根用來穿線的針,好在沒有弄傷自己。
“看的時候好像很簡單,但是真到自己動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古籍修復室手把手地教會現場十幾位“學徒”的趙靜告訴記者“我們之前預估的是一個小時能完成,到後面有點控制不住場了,因為我們只有三個人教,學的人太多,應付不過來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做這樣的活動。”趙靜説,裝訂線裝書半個小時完成對他們來説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趙靜説,大家學習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穿針和摺紙,“一開始摺紙折不齊的話,後來就沒辦法做好了。”
“這三位‘師傅’都是首都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三位工作人員,其實線裝書製作是他們平時修復工作的最後一個環節。”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劉乃英介紹,線裝書是從明代才有的,此前卷軸裝書的修訂都要用到漿糊,而線裝書不用漿糊,在潮濕的氣候中可以防蟲。目前圖書館收藏的古籍中,99%都是線裝書。在修復中,需要將古籍一頁一頁拆開,單張修補粘貼後再裝訂復原,有的書皮還要染色,讓書接近於舊書的效果。而“製作線裝書”就是裝訂的步驟。
古籍保護重受重視
“這三位老師都做很多年了,這個工作是需要時間的,時間短了手藝就沒那麼成熟。”劉乃英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古籍修復室一共有4位工作人員,他們都參加過專業的古籍修復培訓。古籍修復是一門傳統的手工藝,這東西必須得老師傅手把手教他們,‘傳幫帶’,積累經驗,慢慢熟練。”
2004年就開始做古籍修復工作的趙靜,畢業于北京城市學院的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我們那個專業隔一年才招一屆,人很少,而且到我那年是最後一屆了,之後這個專業就取消了。”趙靜告訴記者,目前開設這個專業的大專院校並不算太多,復旦大學、天津職業輕工學校等,“基本上是隔了很多年,這個專業現在又漸漸受到重視。”
據歷史文獻中心工作人員透露,目前除了四位修復人員,還有不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籍需要普查和整理,需要派出專業的工作人員下到各縣區,工作量非常大,而人員相對不足。
本報記者 陳夢溪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