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重慶大溪文化存300多個刻劃符號 揭原始文字新篇

時間:2014年03月18日 09:24 來源:湖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溪文化是長江中游和江漢地區繼城背溪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因最早發現于重慶巫山大溪遺址而得名。

  1925年至1926年間,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中亞探險隊”在我國三峽地區考察時,在今重慶市巫山縣境內,瞿塘峽東口長江南岸與大溪交匯處的臺地上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三峽地區諸多地方發現了同一類型的文化遺址,這一系列發現説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三峽地區即有遠古人類生息繁衍,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20世紀70年代初期,這一類型古文化遺存被命名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大溪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其年代為西元前 4500年—前 3000年,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時代相當。

  雖説大溪文化是以1959年發掘的重慶巫山大溪遺址命名的,但其中心區域卻在湖北江漢平原以南以西地區。經調查,僅湖北境內已發現大溪文化遺址近百處,其中發掘規模較大、考古資料又比較豐富者主要有宜都紅花套遺址、枝江關廟山遺址和江陵朱家臺遺址。同時,這三處遺址也正處於大溪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

  大溪文化的氏族村落多分佈在河流階地或臺地上,或是河流交匯之地。居於河流階地或臺地上,主要是為了防止洪水的侵害。而河流交匯的地方,更是人們所喜歡居住的地點。因為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農業、畜牧、狩獵和捕魚等生産活動的好地方。此外,近河一帶交通也方便,便利了人們的交往。

  大溪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漁獵經濟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家庭養殖業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大溪文化時期,手工業也得到相應發展,磨制、鑽孔等技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大溪文化的手工業包括制石、制陶、制骨、紡織和編織等。這些手工業門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大溪文化陶片上還出現了許多刻劃符號,據不完全統計,一共有300多個不同的刻劃符號。這些原始刻劃符號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我國文字起源研究的視野,有研究者認為它們“為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字揭開了新篇章”。 (張碩)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