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謎語大會》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在2月11日至13日直播《中國謎語大會》時,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李挺正在索契主持冬奧會的宣傳報道,當地能看到這個節目,在和觀眾的互動環節,他也當了一把觀眾拿著手機掃描二維碼,卻沒成功。他以為是自己操作的問題,又讓幾個體育頻道的年輕人幫著掃,也沒成功,才意識到可能是節目太火了,互動量很大。在日前由中央電視臺主辦的《中國謎語大會》研討會上,李挺回憶了這一經歷。事實上,《中國謎語大會》最終創造的關注度超出了他們的想像。元宵節期間的直播和之後的重播,共吸引了2 . 8億多電視觀眾收看, 3場直播共有206萬人同步參與實時猜謎。
創新:
契合時代精神
除了“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著個白胖子”這樣的傳統謎語, 《中國謎語大會》中出現了很多契合時代精神的新謎語。比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打一網路交流平臺,答案是“新浪微博” ;“男人站中間、婦孺站兩邊” ,打一網路用語,答案是“女漢子” 。李挺介紹,節目中絕大多數的謎語都是新徵集的,節目播出前,徵集活動曾在網路上持續了兩個月,網民們用自己的智慧貢獻了大量謎語,總數共計2萬多條。
“傳統文化只有與時代精神結合才是有生命力的。 ”李挺感慨,“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有根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根,今天的發展也是過去的延續。必須得和時代精神結合、與時代的發展結合才能使文化繼續發展。 ”
在新媒體時代,央視嘗試用多屏互動方式讓觀眾參與進來。在節目直播過程中,電視觀眾通過下載央視客戶端,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或發送短信,可以跟選手同步猜謎,觀眾還可以跟隨主持人發佈的密碼,通過客戶端搖一搖手機贏取節目獎品。
這些互動的形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參與熱情。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副總監闞兆江介紹,搖一搖活動中最多時有8萬用戶在同一秒搖動了手機。“幾萬人秒殺的盛況,業界只有在淘寶雙十一購物節限時搶購和春運12306網站搶火車票的時候才能出現。這種火爆程度確實超出了我們的設計構想。 ”他説。在他看來, 《中國謎語大會》用直播互動方式真正把電視、手機、平板電腦同時集中在客廳,讓家庭成員共同收看和參與,全家齊心合力猜謎,改變了家庭娛樂方式,讓親情回歸客廳。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分析, 《中國謎語大會》這個節目本身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它跟歷史、生活、生活常識、邏輯訓練、想像力訓練、思維訓練有很深的關係。這種開放性使得它成為一個話題性的節目,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與。包括之前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都是具有了公眾參與的可能性。 ”他還肯定了節目策劃的巧妙,“猜謎的過程情節性比較弱,在氣氛的營造上,幾位專家在第二空間的解讀和提示加快了節目節奏,既是現場的張力,也是對觀眾的引導,填補了資訊量空缺可能帶來的觀眾流失” 。
策劃:
加強遊戲性
《中國謎語大會》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連續三天直播,闞兆江表示,這在央視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所以當初壓力巨大,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直播” 。在央視做了20多年的電視製作,他深深體會到直播和錄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也是在節目推進過程中多次在全體會議、協調會和綵排過程中一再強調的核心詞,因為直播會帶來一系列的不確定” 。
比如內容的不確定。有些謎語有多個解,即答案不是唯一的。節目中有一個謎語,“看上去水少,實際上水多” ,標準答案給出的是“泛” ,但網友提供了另外一個答案“渺” 。闞兆江説:“有的解是我們想不到的。這種問題一旦出現在節目當中,對直播的風險是巨大的。一旦評委判錯,對一台節目聲譽的影響就是顛覆性的。如果是錄播,這就不會成為問題。 ”此外,直播還要考慮對時長的控制,還可能出現一些技術性差錯。
節目怎麼才能有好的收視效果,點要打在哪兒?這是策劃之初,包括總導演劉帆在內的導演組著重思考的。“既然是《中國謎語大會》 ,我們就回歸謎語的本源,謎語本身就是遊戲,在節目策劃階段我們就想加強它的遊戲性。 ”劉帆説,“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怎麼遊戲是很麻煩的事。如果是包裹著華麗外衣的文化低俗遊戲,就不會受到認可,相反,一個‘高大上’的遊戲,大家同樣拒絕它。選擇一個什麼樣的精準打擊點,我在文化遊戲這個方面思考了很長時間。 ”
為了讓更多的觀眾對這個遊戲感興趣,劉帆考慮對謎語和觀眾進行精確分類:什麼樣的人玩什麼樣的謎語,什麼樣的謎語能引發其情感共鳴,什麼樣的謎語會讓某類觀眾有成就感。所以最終節目中有“墨鬥”這樣的老人熟悉的東西,有“親”“女漢子”這樣的網路詞彙,還有文化人猜的謎語。節目組還找了很多名人來出題。劉帆説:“明星給觀眾出題,創造了一個挑戰和應戰的關係,他們都有自己的擁躉,對收視也有巨大的拉動。比如這次我們請了快男華晨宇,他的粉絲會持續關注3天的直播節目。 ”
影響:
訓練中國人的逆向思維
“小謎語關聯大世界。 ”中國藝術報社社長向雲駒説,“謎語的文化源頭是人類的啟蒙精神和解讀慾望。在後神話時代,無論是西方的斯芬克斯之謎的解謎傳説,還是中國的甲骨占卜、屈原的《天問》 ,設問和解讀都關乎人類生命、生存、生活,是天地間頭等大事,並且開啟了人類智力、知識、哲學、宗教、文化的新紀元和多元路徑。 ”
對於謎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向雲駒表示,謎語的別解思維長期以來訓練了中國人的逆向思維,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文化發展和構成,深藏著中國獨特的審美理念和精神傳統,從深遠處通向漢字文化的底層和深處,從高處抵達古代的《易經》和《詩經》 ,是維繫和鞏固漢字文明的最為給力、最為普及的文化手段。他認為, 《中國謎語大會》把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向被認為小眾的、俗世的、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推向了現代傳媒的平臺,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電視文化景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生動範例。
《中國謎語大會》播出以後,中華燈謎協會副會長姜文清特別注重收集觀眾的反應。他發現,中小學教師的反應很快。他們試圖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燈謎的元素,在講新課文之前,將課題和課文的作者編成謎語,讓學生們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在過去,他們只能偷偷摸摸這麼做。他們有兩怕。一是怕校長知道了説老師不務正業,應試教育怎麼能教孩子學謎語。二是怕家長知道了説老師誤人子弟。 ”姜文清説,“ 《中國謎語大會》播出後,他們明顯感覺到教學氛圍發生了變化,有校長直接找老師商量如何利用謎語對教學起促進作用,還有的學校打算把謎語引入課堂教學……這些都説明《中國謎語大會》對謎語文化的傳承産生了積極作用。 ”
高艷鴿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