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海
歷史上有兩個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為晉朝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的李密,以《陳情表》名垂後世,屬文治範疇;一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參與和領導農民起義反隋而揚名天下,屬武功範圍。文治武功,文治更重要,影響更深遠,這是因為人是靠思想站立的,歷史也是靠思想的引領而發展進步的。《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呈上的表文。當時,晉武帝要李密赴朝任官,做太子洗馬,即太子的侍從官,掌管整理圖籍、講經、祭奠先聖先師等事務,李密因祖母生病需要照料不能赴任,因而上表陳情。《陳情表》敘述了李密既要終養祖母以盡孝道、又要躬奉聖命盡忠國家的窘境。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李密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孝道,拳拳孝心,感天動地,以致古人曰:“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
《文心雕龍·章表》指出,漢代公文有章、奏、表、議等名目,其中“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李密以表上奏,是為了便於陳述真情,説明不能赴任的原由。文學史上,臣屬給皇帝的奏議,以情真意切、傾訴肺腑之言而感人的,只有《出師表》與《陳情表》,這説明《陳情表》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陳情表》全文470余字,字字如金,無一字多餘,無一言贅述,共有四個段落,實質是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祖孫情深。李密自小喪父失母,家境悲慘而孤獨,祖母是唯一照顧他的人,並撫育他成人。現在祖母病重臥床,李密侍奉左右,不能須臾分離。第二部分寫兩難之境。朝廷多次封官于李密,而他都以祖母臥病在床推辭,而今是皇帝任命,詔書已下。一面是聖命不可違抗,一面是祖母需要照顧;一面是盡忠,一面是盡孝,李密進退維谷,處境尷尬。第三部分寫先孝後忠。因李密曾任職于劉備的蜀漢王朝,所以他著力表明對晉朝的忠心,自己有奉召之願,既無異心,也無自命清高之意,以免引起晉武帝的懷疑。同時,李密説明在祖母不得不贍養與皇命不得不遵守的兩難選擇中,自己報效朝廷的時間長,侍奉祖母的時間短,願意先盡孝祖母,後盡忠朝廷。《陳情表》感情真摯樸實,鋪敘委婉曲折,抒寫誠懇深沉,敘事具體感人,確屬千古名篇。據史書記載,晉武帝看了《陳情表》,稱讚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沒有向李密問罪,反而還賜予奴婢二人和贍養祖母的費用。
一般認為,忠和孝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忠心報國、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於忠孝觀念的歷史積澱和深入人心,確保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巍然屹立,確保了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忠和孝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範疇,它們的聯繫在於忠和孝都是人性向善和社會正義的顯著標誌;區別在於忠是對國家而言,孝是對家庭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這個角度比較忠與孝的關係,孝具有更本原的價值和更基礎的意義。一個人對家庭的孝不一定能發展為對國家的忠,但對國家的忠必然蘊含著對家庭的孝,因而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無怪乎《論語》認為:“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一個人為人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上者和長者,是很少有的。不喜歡冒犯上者和長者,卻喜歡叛逆和搗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的建設,根本樹立了,治國和做人的道理也就産生了。孝和悌,這就是仁的根本。《陳情表》之所以被人們千古傳頌,就是因為它真情詮釋和完美傳遞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
品讀《陳情表》,我們深深地為李密的至孝所感動。李密對祖母的感情發自肺腑,孝敬祖母可謂至情至性,怎能不令人感動呢?!感動在於,俗語説:“久病無孝子”,而李密長期侍奉久病的祖母,不僅毫無怨言,而且甘之如飴,一以貫之,慎終如初,確實做到了至誠至孝。據《晉書·李密傳》記載:祖母有疾,李密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口嘗後進獻。李密在《陳情表》中表達了對祖母的殷殷反哺之情,這就是“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烏鳥,是指烏鴉能反哺母鳥的傳説,用來比喻孝養長輩之人,李密懇請晉武帝給予他終養祖母的恩典。感動在於,在忠孝兩難選擇中,李密首先選擇了孝。實際上,李密也是有可能選擇忠孝兩全的,即一方面奉詔進京任職,另一方面請人侍奉祖母,這在當時大概也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但李密把孝視為至高無上,他孝敬祖母既要心到,也要人到;他必須親自侍奉祖母于左右,贍養祖母以天年。心是無形的,人是有形的,以無形之心依附有形之人,才會讓人感到踏實可信,感到孝的高尚和純潔。感動在於,做官、入仕一直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人生的首要選擇,但為了孝敬祖母,李密可以放棄官職,捨棄名利。這樣做是需要勇氣和意志的,因為這可能會引起朝廷的誤解,也可能帶來社會的壓力,而李密卻是多次辭官,這就更不容易了。
品讀《陳情表》,我們也要為李密的真誠所感動。至孝雖然是《陳情表》感動人的核心因素,但真誠卻是《陳情表》感動人的基礎。一定意義上説,晉武帝同意李密辭官盡孝,也是由於《陳情表》的真誠,向晉武帝講明瞭真實情況。一是講明瞭真實的家境。李密開篇就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即李密命運坎坷多災,早年遭受憂患和不幸。這種不幸既表現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還表現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四歲時就喪父失母,則是悲劇中的悲劇。悲劇還不止這些,李密年幼時常患疾病,直到九歲時還走不穩路,“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除了家庭的不幸,李密十分孤單,還要忍受孤獨的痛苦。“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這説明李密既無叔伯,又無兄弟,只有自己無依無靠地獨自生活,只有身體和身影的相互伴慰,真是身世悲苦、家境淒涼。二是講明真實的祖孫之情。在李密失怙失恃的情況下,“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現在李密四十四歲了,祖母也九十六歲了,“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倆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裡敘述的祖孫之情,感人之深,令人潸然淚下。三是説明真實的祖母病情。李密説,祖母長期臥病在床,目前,更是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即祖母“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四是陳述真實的心境。面對忠孝的選擇,李密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李密坦言:“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陳情表》所言質樸真誠,實實在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是李密的真誠,不僅提升了孝的境界,夯實了孝的基礎,而且打動了晉武帝,打動所有《陳情表》的讀者。
清代學者評論《陳情表》“無一語不委婉動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陳情表》最大的社會歷史價值在於從人的心靈深處昇華了孝的價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要盡孝、至孝。孝敬父母,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更是不證自明的人生邏輯前提。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不能孝敬生他養他的父母,不能孝敬這個世界上他最親近的人,那他怎麼可能擔負起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社會的責任。所以,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質,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孝者才能至善。即使在物質極大豐富和社會保障不斷完善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傳承孝的文化,弘揚孝的道德,鼓勵孝的行為。因為物質的豐富代替不了親情的溫暖,社會的保障彌補不了子女的反哺。更重要的是,孝是忠和善的基礎,只有能夠盡孝于父母之人,才能盡忠於國家,才能行善於社會。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