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盤點2013年電視圈亂象:“貳作”盛行原創動力匱乏

時間:2014年02月24日 13:41 來源:長沙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前,“中國電視劇上海排行榜頒獎禮暨2014電視劇制播年會”在上海舉行,從諸多業內人士的發言中,可見2013年的電視圈依然亂象叢生。

  亂象一:70%電視劇收視不及格

  相關數據顯示,雖然2013年中國電視劇的産量出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回落,由2012年的17000集降至15000集,但依然供大於求,超過了我國電視劇每年大約7000集的消費總量,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而就是在播出來的電視劇中,絕大多數也收視奇低,成為“炮灰”。據央視索福瑞副總經理鄭維東透露,去年僅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中,收視率超過1%的只有5.8%,收視率超過2%的少之又少,每年不超過10部。而70%電視劇的平均收視率低於0.5%,屬於不及格。

  SMG尚世影業總經理蘇曉認為,行業公認去年沒有留下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並不是因為“小年”,而是電視劇産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在資本的驅動下拼命趕時間、趕著賺錢,於是所有人都很痛苦:投資方砸鉅資請大牌,卻不知最後劇出來會變成啥樣;演員在抱怨,劇本明顯幾個人寫的,前後臺詞風格都不一;導演抱怨,我一天12小時導戲,完了還要通宵改劇本,否則明天沒東西拍;電視臺買片的因收視不好被領導罰錢,明明看當初劇本挺好的,怎麼最後出來全變了?

  亂象二:製作費與演員片酬配比倒挂

  隨著電視劇産量的一路高歌猛進,對演員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片酬飆升。2008年,李幼斌單集片酬報價15萬已讓業界咋舌不已,2010年少數演員已經達到了25萬,而隨著2011年部分優秀電視劇演員轉投大銀幕,電視劇演員的片酬開始集體暴漲。雖然業界大呼吃不消,但演員的片酬依然在一片罵聲中繼續攀升。到了去年,一線男演員已經突破70萬一集。很多製作人紛紛抱怨,大腕演員的片酬佔據了總投資的一半甚至更多,這就極大壓縮了電視劇的製作費,導致與演員片酬的倒挂。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一流編劇、頂級演員參演的作品,拍出來的效果卻是二三流的水準。

  亂象三:收視數據污染依然嚴重

  “收視率造假”的曝光曾給行業造成極大震蕩,雖然相關機構採取多項措施重拳抗擊,但顯然收視率的污染仍然存在,在蘇曉看來甚至嚴重到荒唐的地步。蘇曉以33城收視數據爆料,“央視馬年春晚,全國202家電視臺並機播出的收視率也只有30.98%,但2月11日晚的全國收視率峰值卻超過40%,這不是萬人空巷了嗎?”中國電視劇製作産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也拿出了一組令人匪夷所思的數據:“2月16日前後,10家省級衛視電視劇收視率高達0.973%以上,其中有7家‘破1’,這在近些年都很罕見,難不成電視開機率不減反增了?”

  亂象四:劇本不全即開機邊拍邊“謅”

  劇本乃一劇之本,可為了趕工搶佔先機,劇本不全就開機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蘇曉表示:“因為容易過審,拍攝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劇成了現在電視劇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長裏短就那麼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戀,去年最流行是育兒,難為編劇要在幾個月時間裏寫出新意,稍微有個新的角度就趕緊開機。因為獨木橋太擠了,過兩個月新意就被人用了,加上遷就演員檔期,所以劇本不全就開機這已經是行業內普遍現象。”

  “劇本夾生就邊拍邊改,臺詞不好就靠導演、演員現場即興發揮臨時‘謅’。你別説還有幾部這樣做成功的,爛劇本播成了收視冠軍,行業裏於是奔相走告,以為生産方式就此改變了。殊不知成功的一定是個案,分析一下原因:一靠導演演員現場能力特別強;二靠班底的默契磨合事先有基礎;三靠製作週期延長。但劇的品質都押寶在拍攝現場,這是非常危險的賭博,賭贏的概率極低。”蘇曉坦言。

  亂象五:“貳作”盛行原創動力匱乏

  2013年《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遭北京衛視腰斬的消息,曾引起業內的一片譁然,“沒能逃脫二的魔咒”是導演給出的理由。去年,幾部播出前備受期待的“貳作”也都慘遭“滑鐵盧”,如《新編輯部故事》《大宅門1912》《金枝欲孽2》等。

  對此,蘇曉把原因歸結為中國電視劇“開發創新能力的匱乏”,“作品一成功馬上想到拍續集,用好前作的品牌效應行銷先行,當然是種策略。美劇中的系列化開發是常態,但區別在於開始的設計就是系列化的可延展的內容,加上很多有系列小説的底子,創作起來人物不斷翻轉,觀眾看得意猶未盡,這是一種趨勢。中國電視劇要多創作像《愛情公寓》《鄉村愛情》這樣能系列化開發的産品,而不是一哄而上進入‘2時代’。”  陳家堃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