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金華2月21日電(見習記者 胡豐盛 實習生 李婷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窯次……”若按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所排名次,婺州窯名列全國第三。而在唐以前的瓷業中,它僅次於越窯,可與甌窯媲美。
歷史上,婺州窯名氣很大。然而明代以後,這個曾經風靡全國的窯係卻銷聲匿跡了。
18至20日,在浙江金華的“兩會上”,該市人大代表陳夢蝶專門將婺州窯給拎了出來,她説,保護開發婺州古龍窯已經刻不容緩。
婺州窯 曾經的地方文明標誌
金華古稱“婺州”,在這裡燒制的窯係被稱為婺州窯。它創燒于東漢,發展成熟于六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元末明初,是中國燒造陶瓷時間最久的窯係之一。
“商周時期,金衢盆地就有原始瓷器,那是婺州窯的前身。”從事婺州窯研究多年的學者雷國強如是説。
歷史上,婺州窯名氣很大。就泡茶品茶的水準,陸羽將婺州窯排在了第三位。
據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宋元時期,婺州窯瓷器還曾大量出口國外。
1977年韓國新安海域水下打撈出的一艘中國元代沉船中有一百多件是産自金華婺州窯的乳濁釉瓷器,臺灣故宮博物館珍藏有一件三足乳濁釉盤,據專家考證亦出自婺州窯,可見當時婺州窯的影響和産品的市場地位。
近年來,不斷有來自香港、澳門、臺灣、日本、韓國等地陶瓷方面的專家學者,慕名前來考察、交流。
尷尬 :市民無法真正窺其究竟
然而,自明代銷聲匿跡以後,婺州窯卻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
“説起婺州窯,只要是金華人就或多或少會有些了解,但又無法真正窺其究竟。”金華市人大代表陳夢蝶對此唏噓不已。
位於婺城區雅畈鎮的漢灶村,陶風琉韻、翰墨飄香之風蔚然,是婺州窯的發源地之一。
“相傳鼎盛時有36座龍窯,綿延20多公里,遍佈漢灶村的‘鑽龍山、堂樓山、窯山、三十六虎頭山’,慰為壯觀。”説起婺州窯的往昔光景,陳夢蝶顯得有些迷戀。
她説,相比于龍泉窯,婺州窯的傳承與發展工作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
“現在保存下來較為完整的,只剩下2座古龍窯了。”陳夢蝶告訴記者,作為炎黃子孫,做好保護開發婺州窯已到刻不容緩之境。“建議金華市政府把恢復漢灶村兩座龍窯列入市級重點工程項目;將‘漢灶村婺州窯’遺址約400畝範圍劃定為婺州窯保護和綜合開發用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