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藝術團體從來都不在藝術水準和藝術創作上攀比,只會在要錢上攀比!演出費動輒比世界一流樂團還要高。現在政府和市場終於不買賬了,這是理性成熟的表現。”元旦過後,面對2014年新年檔期的演出市場某大劇院總經理髮出如此感慨。
據業內人士透露,也就在幾年的時間裏,中國數家一流交響樂團的演出費連續大幅度漲高。據了解幾年前這些樂團演出費每場在20萬-30萬元,相隔沒幾年已經漲到了如今的50萬-60萬元/場,甚至更高,上漲率之迅速達到100%。
幾家樂團的演出費成攀比著漲價的勢態,誰的演出費高,誰的地位就高,也就更尊貴。有名團相關領導坦言,“我們的藝術水準與國際一流樂團也差不多,也是一個泱泱大國的樂團,演出費憑什麼要比人家低呢?這是我們尊嚴、地位的標誌”。暫且不談樂團藝術上如何,我國有些名團的演出費目前的確已經高於一些歐美一流樂團。
一流樂團的演出費高於二流三流團理所當然,可是這已不是一流和二流間的問題,而是一流樂團之間相互攀比的問題,用誰的演出費高來爭排名、爭地位、爭尊貴。攀比的結果導致演出費越喊越高,結果讓演出商望而興嘆,讓大家統統丟失演出市場。樂團演出費的高低取決於市場的認可。演出費的高低由不得樂團做主,也不由演出商做主,它是由廣大觀眾決定的,你可以價格高,我可以不買賬。
對於樂團來説,政府補貼等等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樂團演出費和樂團自身舉辦的演出季的票房收入也應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忽視不得,樂團需要在市場上進取,不能只打算靠在政府身上。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漫天要價不但使樂團減少了賺錢的機會,也丟失了應有的演出場次,使得觀眾不容易欣賞到國內名團的演出,進而使國家對樂團進行補貼的意義縮水。
這些狀況造成了我們自己樂團在市場中的缺位,使一些打著歐美名團旗號的樂團有空子可鑽。他們演出水準低下,事故頻發也是事實,讓中國觀眾深受傷害。
這些國內名團的高額演出費僅對國內市場而言。相對來講名團大多擁有較多出國演出的機會,那麼他們向國外演出市場又收取了多少演出費呢?據悉,到目前為止我國的交響樂團在國外的演出可以收取到一些費用的不多。可想而知,海外演出大都需要倒貼錢。與之相反,一般外國名團來華演出往往收取的費用要比在本國高。衷心希望我國名團不斷提高藝術水準,早日從國際市場上賺到更多的演出費用。
一道“限奢令”使大多數院團舉步維艱,相信這個陣痛是暫時的,是喧囂的泡沫破碎以後市場逐漸回歸理性的必然過程。理性的市場對藝術創作、演出呈現良莠之評價必然也是理性的。市場自然會評判出藝術創作品質的高下,自然會評判出演出技藝品質的高下,進而市場會界定出與之相吻合的經濟價值。樂團要比就比藝術創作,就比演出技藝。
音樂人梁和平日前説:當下為什麼沒有好的市場?為什麼少有好的藝術作品?其實就是人們在攀比什麼的問題,受名利的牽繞太多。第一,藝術創作上,為了創作而創作,為了名利而創作,不能靜下心深入了解更多作品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更多的可以為創作提供保障的資料;第二,呈現作品的技藝上,大多缺少對作品的研究和理解,局限于“技”本身;第三,成名藝術家難以對自身有所突破,都是因為最終擺脫不了對“名”的慾望。
市場就是觀眾,觀眾就是一把衡量藝術創作、演出技藝好壞的尺子,怎麼比,比出了什麼,觀眾自有丈量。吳園園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