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院士專家齊聚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支招“老”遺産“新”傳承

2021-06-17 10:0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南京6月16日電 (記者 崔佳明 楊顏慈)16日,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活動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院士專家、博物館長齊聚揚州三灣古運河畔,支招古老遺産的現代傳承。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認為,歷經千年,大運河保護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産保護。如今的大運河保護是個龐大的、涉及“千絲萬縷”的系統,“文保”的對象不只是靜態的文物,不僅是保護這條河流,而是從古至今的完整鏈條。

  他提出,大運河保護要從16個方面展開,分別是自然景觀、歷史景觀、建築景觀、工程景觀、運輸景觀、河道景觀、街區景觀、園林景觀、宗教景觀、商業景觀、民俗景觀、民宿景觀、生活景觀、生産景觀、藝術景觀、城鎮景觀。

  “大運河的保護,不僅是保護文化要素,還要保護自然要素,保護人與自然共同形成的文化景觀;不但要保護靜態的古遺址、古墓葬,還要保護人們生活其中的河畔生活、傳統村落;不但要保護點、面的遺産,更要保護線性的遺産;不但要保護古代的遺存,還要保護當代的創造;不但要保護宗教建築、寺廟建築、宮殿建築,還要保護普通人生活工作的傳統民居、工業遺産、老字號等;不但要保護物質要素,更要保護非物質遺産。”單霽翔具體闡釋道。

  北京大學歷史地理與古地圖研究中心主任李孝聰教授認為,千年運河反映了朝代的興衰,是經濟文化繁榮的寫照。對大運河的保護,需要涉及運河舊跡、水質維護、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內容。

  李孝聰提出可以用古代運河輿圖為大運河保護利用提供依據。“古輿圖不僅是歷史研究的對象,更應將其視為重要的史料,它們反映了運河本身與運河沿線的城址之間的關係。例如揚州,輿圖反映了運河穿城而過,運河兩岸人家的變遷,這對於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很有價值。”

  “大運河博物館建成後的實景,遠比我們當初的設計圖更要精美!”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計者張錦秋認為,大運河博物館帶來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通過博物館的震撼效果,讓公眾可以沉浸式地“走進”這段歷史,對於大運河的當代傳承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張錦秋認為,大運河博物館應該成為中國大運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作為具有保護、展陳、研究、交流、文化休閒等功能的“巨大容器”,充分彰顯新時代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不僅僅是靜態的陳設,而是一個全方位的、活態的過程。

  在論壇期間,還召開了“大運河文化與中華文明”以及“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運河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兩場分論壇,來自各地的博物館館長分別就文化遺産保護提出意見和建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