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文化國寶有新“活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文化國寶有新“活法”
新華社北京4月6日電 題:文化國寶有新“活法”
新華社記者顧錢江、吳劍鋒、王成
秀甲東南的福建武夷山,也是朱子理學誕生的搖籃。800年後,碧水丹山依舊,朱熹行跡尚存,仿佛等待著與今人對話。
2021年仲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武夷山朱熹園,有感而發:“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産,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如何讓它們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口説話”?總書記提出的“激活之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僅發人深思,也正在被生動活潑地實踐。
古城老去,誰來喚醒她?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
——習近平
福建泉州,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人怕老,古城同樣如此。
2016年,泉州成立“古城辦”時,主任李伯群心情沉重: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內,老人家多,年輕人少,青年不斷搬去新城,老人在這裡慢慢謝幕。
“從人文角度講,古城一直有人在逝去,卻少有人出生,活力越來越少。”李伯群説。
如何用年輕的血液激活落寞的古城?或許沒有比用腳步丈量更好的方式了。
2016年,泉州市宣佈舉行首屆古城徒步穿越活動。消息一齣,許久未到古城的市民踴躍,有3000多人報名。此後幾屆,報名更加熱烈,主辦者不得不搖號確定幸運兒。
如今,徒步已成人們“走讀”泉州的另一種方式,在民間,每年自發組織的徒步活動就有數百場。
“老街巷加年輕人,碰撞出了奇妙活力。”李伯群笑言,培植年輕一代的主人翁意識,是復蘇古城的重要一步。
年輕人的創造力讓泉州古城煥發了青春。開元寺附近西街的小西埕旅遊休閒文化創意區,屬於年輕人的俏皮隨處可見:有人將海絲文化做成塗鴉,有人在花盆上饒有趣味地寫上“@泉州,噓,小心吵到沉睡的歷史”。
今年7月,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將在主會場中國福州和線上舉行,“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將參加申報。屆時,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也更多元的泉州。
泉州西街116號“洲紫新築”,原是一座兼具中西方特色的洋樓,政府出資修繕後,變身為“1915藝術空間”,擔起古城文化與當代藝術交流的使命。以煙火作畫、從泉州走向世界的現代藝術家蔡國強,多次在此布展,來自海內外的其他藝術家們,也常來舉行沙龍。
“誰説古城一定要飄茶香,它也可以有異域的咖啡香。”李伯群説,就像一片完整的森林需要有不同的植被,多元文化共存的古城,更為年輕人樂見,也更加開放包容。
今天,古城保護已成全民的共識,過去那種推倒重建、騰籠換鳥的做法漸漸退出舞臺。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也要有激活之法。年輕人的加入,時代精神的注入,讓“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古城”越發真實起來。
讓“遠方”遇見“詩”
“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習近平
對武夷山五夫鎮的青年創客來説,自家民宿的廣告詞幾百年前就已寫就,那是朱熹“寫的詞兒”。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膾炙人口的《觀書有感》,相傳正是朱熹當年在武夷山中著述時寫下的。
近年,眼見朱子文化傳承日趨活絡,一群青年動了心,他們看中了五夫鎮廢棄的烤煙房,加以重新修繕改造,打造成了一片“網紅”民宿群。
如今,古老詩句中的半畝方塘成了民宿邊的萬畝荷塘。夏日坐在窗前,看荷花亭亭玉立,天光雲影徘徊,成了遊客與朱子交流的有趣一幕。
旅遊讓傳統文化“被看見”,傳統文化也讓旅遊“被記住”。
山西省高平市良戶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存有完好的明清院落40余處、宗教建築10余座。
坐擁深宅大院,良戶村也曾因“空巢”而困窘。2013年,民營企業家楊建新與村兩委商定,合資成立良戶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把古院落修繕起來。
旅遊需要資源,從何而來?良戶村從傳統文化中找到了辦法。
古建築上的精美磚雕、木雕成為亮眼的風景;傳統秧歌、旱船、跑馬成為引人關注的技藝。如今,每年約20萬人次遊客來到良戶古村,吸引他們的,恰恰是這些村中人見慣不怪,外地人卻格外稀罕的寶貝。
文旅之路走通了,楊建新還邀請專家對良戶村古建保護、開發定位、發展方向進行研討。對他來説,“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根本,這是一輩子都做不完的事。”
如果説有形的山水是“遠方”,無形的文化是“詩”,那麼“詩與遠方”結合的文旅融合模式,也指出了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條可循之路。
國寶的數字化“奇幻漂流”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産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産業,大有前途。”
——習近平
“做敦煌文化真的‘有癮’,當你身臨其境面對著一千多年前的莫高窟壁畫和璀璨的敦煌文化,真的有太多想做和可做的事!”
與敦煌研究院合作的第四年,騰訊公司市場與公關部副總經理戴斌仍然激動。
2017年,騰訊和敦煌研究院啟動“數字絲路計劃”。次年,公司旗下王者榮耀團隊提出一個設想,能否為遊戲人物楊玉環“穿上‘飛天’的衣服”?
在專家指導下,團隊6個月,派出22位設計師,出了37個版本,才終於定稿。
定格在壁畫中的“飛天”,就此伴著聲聲琴韻,以遊戲人物的面目來到掌心——這款皮膚得到4000多萬用戶的下載,強勢“破圈”了。
傳統越劇唱段被用作人物臺詞,故宮成了可自由搭蓋的建築,含有傳統剪紙藝術元素的遊戲斬獲國際大獎……曾被視為“洪水猛獸”的電遊,與傳統文化碰撞出火花,讓人刮目相看。
借助VR(虛擬現實)、3D列印等技術,傳統文化“活出”新感覺。
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近年致力用數字技術“復活”文物,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合作,到國外幾十個博物館採集數據,再借助數字技術進行復原,讓流失海外文物與石窟原始環境全方位虛擬“合體”。
“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上,當你走到“半跏思惟菩薩”的投影前問:“你從哪來?”揮動著手臂的菩薩會緩緩言道:“從墻上來,從石工的手中來,從你的心裏來。”
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館長于灝看來,“文物會説話”是時代的幸運:“通過數字化,天各一方的造像合歸一體,再現精美絕倫的天龍山石窟藝術,只有數字時代才會創造這樣的奇跡。”
近年來,從“萌萌噠”的故宮神獸,到嬌憨逗趣一夜“霸屏”的《唐宮夜宴》,在數字技術掀起的浪潮中,人們驚喜地看到,優秀傳統文化憑風借力成了“沖浪好手”。新科技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新載體和新表達,傳統文化也啟發新科技創造出更具內涵、更有民族標識性的新流行。
用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中有著無限可能。(參與記者:王學濤、王菲菲、鄧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