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激活鄉村傳統手工藝“再生”能力

2021-03-22 08:4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近期,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強調要培育鄉村工匠,帶動發展鄉村特色手工業。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意見》為鄉村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和嶄新天地。如何重塑鄉村傳統手工藝價值?值得思考。

  傳統手工藝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文化的有力支撐。隨著時代發展,鄉村傳統手工藝與當代生活漸行漸遠。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一些投身社會實踐的設計者重新認識到,村與民是共生關係,應從根本上讓村民産生文化認同感、激發鄉村內生活力;鄉村傳統手工藝恰恰是連接村與民的一根感情線、文化線。所以,越來越多的設計者開始重新認識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價值,並將其與現代設計深度融合,推動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生新的文化産品與服務體驗,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進而形成一股主動興村、自主興村、持續興村的力量。

  激活鄉村傳統手工藝“再生”能力的根本在於因地制宜,涉足當代生活需求。實踐中,設計者從鄉村傳統手工藝蘊含的精神、文化、技術、故事等方面尋找創新點,借助不同設計與傳統手工藝的融合,生成多元路徑,創造出時尚單品、公共作品、共用空間、體驗項目等豐富的價值載體,使傳統手工藝兼具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

  一些設計者將傳統手工藝與文創設計融合,運用“單技藝+多需求”和“多技藝結合+多需求”模式,打造鄉村文化伴手禮。伴手禮以實用産品為主,以純裝飾産品為輔,在“物技相融”中充分展現工藝特色和溫度,同時彰顯傳統手工藝中精神、文化、思維等非可視化內容。如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定汪村,設計師與村民一起運用布依蠟染、彩繡,設計製作了兼具民族風、現代感、精緻度和實用性的廚房四件套、茶席組件、背包挎包、兒童玩偶等,並線上上線下銷售,受到人們歡迎。

  一些設計者將傳統手工藝與裝置設計融合,構建鄉村新藝術景觀,突破了傳統手工藝只能被用於生産生活用品的固有認知。從本地文化中“生長”出的搶眼球、易互動、悅身心的藝術景觀,有效促進了鄉村旅遊發展。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葛家村,村民葛國青用48根鏤空毛竹創作的、佔地45平方米的大型竹藝燈“葛家之光”,成為“網紅”打卡景觀,促進了本村的文旅融合。

  實現鄉村特色手工業發展,還需要設計者將傳統手工藝與共用設計融合。與城市居住空間不同,鄉村家庭空間更開放、更廣闊。將家中閒置空間,改造為借助傳統手工藝設計的時尚産品展銷共用空間,既可以豐富鄉村景觀層次,又能促進傳統手工藝持續轉化。

  新鄉村,必然要有新的宜居環境。各具特色的鄉村公共設施是構建宜居環境、彰顯鄉村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一些設計者將傳統手工藝融入公共設計,以村民的公共需求、行為習慣、文化習俗等為基礎,引導村民運用傳統技藝建設和改造出一批“看著養眼、用著舒心”的公共設施。像葛家村中的“葛家椅”“趣玩吧”“千年畫廊”等,是對該村傳承幾百年的壘石技藝的創新運用。在這裡,傳統技藝與公共設計相得益彰,盡顯鄉村現代風情。

  還有一些地方建起傳統手工藝研學館,運用體驗設計思維,將傳統手工藝創造過程以有趣的形式向觀眾清晰展現,使其參與創作,成為一種“用手思考”的鄉土文化轉化和傳播方式。如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城楊村村民俞振飛開設的“盎然知竹館”,便為觀眾開設了學習剖竹編篾技藝的功能表式體驗課程,引來許多人參與。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振興鄉村經濟、改善鄉村面貌,更要提振鄉土精神。鄉村傳統手工藝是鄉土精神的重要載體,有效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融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既可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新的生長點,更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春風化雨般浸潤村民心靈,為鄉村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1日 08 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