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進石鼓書院:毀於戰火的千年學府如何綿延至今?

2018年11月27日 15:4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衡陽11月27日電(記者 宋宇晟)“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在湖南衡陽人看來,書院在當地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千年以來,這裡的書院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11月26日,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路傳播活動採訪團一行走進衡陽石鼓書院。

  書院勃興

  自唐代起,衡州地區便開始建立書院。據當地統計,唐代時已有4所書院,宋代達15所,元代5所,明代22所,到清代已有69所之多。

  書院的勃興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使衡州地區成為湖湘文化興盛之地。

  中國歷史上的書院大多民間色彩濃重,而衡陽的石鼓書院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

  書院始於唐人李寬的一己讀書之處;至宋代官府介入,而成為衡州州學;元代則將其視同官學,納入學官體制;至明清兩代,石鼓書院雖與州、府學分置,但官方色彩依舊濃厚。

  從清末改制到毀於炮火

  這樣的情況持續至清末。

  1901年,清政府頒行“新政”。次年,石鼓書院改為“衡陽縣高等小學堂”。

  其教學內容也從傳統的四書五經擴展到政治、歷史、地理、修身、博物和數學等課程。

  1918年,學堂再改為“縣立模範初級小學校”;1932年學校遷址,又與當時的縣立第一高級小學校合併,成為“衡陽縣立第一小學校”。

  到1942年,衡陽正式設市,石鼓書院舊址成為衡陽市立師範學校校舍。

  1944年夏,侵華日軍以10余萬兵力對衡陽城攻陷衡陽。

  千年學府石鼓書院也毀於炮火之中。

  今日石鼓

  2007年,石鼓書院完成重修。

  曾參與復原建設的郭建衡在《石鼓書院》一書中表示,書院的復原建設方案參照清乾隆年間史料,依清代佈局和建築風格重修。

  如今的書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陽石鼓山,三面環水,處於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

  此外,與書院隔壑而連的廣場也成為當地百姓活動場所。

  時至今日,石鼓書院正逐步恢復中國書院講學等功能。同時,石鼓書院也配合當地百姓的文化需求,擴展出傳統書院之外的新功能。

  衡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譚崇恩介紹,書院現在開展了“石鼓書院大講堂”、傳統文化義務講解等文化推廣活動,並成為幾所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