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主人公可以是“壞人”嗎
兒童劇主人公可以是“壞人”嗎(創作談)
目前為止,《月亮草》是我參與創作的作品中,喜劇效果最強,舞臺表現最為輕鬆幽默的一部。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劇,卻又傳達出“做人要腳踏實地”這一看似簡單卻富哲理的主題。
和我之前創作的所有兒童劇都不同,《月亮草》的主人公唐哥,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完美的舞臺形象。他愛貪小便宜,做什麼事情總想走捷徑。這個人物出場伊始,就註定不可能按照傳統兒童劇的方式,用精神力量感召別人。
很多兒童劇的創作,總喜歡塑造一個完美的孩子形象,用這個形象的完美去反襯反派的錯誤,最終教育了反面人物。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通過主角的教化,反面人物獲得了改變,而主角人物大都沒有什麼成長。然而,戲劇最大的矛盾衝突恰恰在於通過舞臺事件,讓故事的主人公獲得改變。唐哥這個人物並不完美,他得到月亮草之後一步走錯、步步走錯,讓他在生死的教訓中獲得了真正的改變。
所以在我看來,從先抑後揚這樣簡單的創作理論出發,主角身上的毛病越多,後期獲得改變的空間就越大,只要掌握好創作的尺度,主角雖有缺陷,但不失可愛,能真正用他的經歷,給予觀眾非常切實的代入感。
《月亮草》是一部喜劇。一部作品的喜劇效果,大多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節奏,一是錯位。從節奏而言,喜劇是講求呼吸的,只有兩個演員的“氣口”搭上了,這口氣才喘得舒服,也就是常説的節奏感強。這種節奏的拿捏、分寸的把握,是需要導演和演員在二度創作中完成的。
那麼,錯位是什麼?這裡以縣令丁大牙為例。他是一個區別於傳統縣令的形象,不愛當官,一心拜神求仙,而自己又腿腳不便,無法攀登嶗山,於是想盡各種辦法攢錢修路,把一個好好的縣衙拆的拆,當的當,搞成了乞丐窩。這樣的人物設定,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不過必須強調的是,錯位的前提是要給予人物強大的心理動機,讓觀眾覺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否則就是一味搞怪而非創新了。
喜劇之外如何傳達主題,也是《月亮草》創作中最為重視的部分。傳統的兒童劇都是高臺教化,告訴孩子你們要聽話,你們要當好孩子——這樣的方式放在幾十年前也許可以,但是如今的孩子知識爆炸,性格獨立,都有著極強的個性。面對他們,我們傳達主題的方式也應該相應地發生改變,讓他們看到一個犯錯誤應該承擔的結果,感受到切實的無助與悔恨,才是最有效的傳達方式。在《月亮草》中,唐哥大鬧縣衙,被開刀問斬,但是因為有夢境設定,有神話元素,最終他得救了,也找到了妹妹。如果不是在夢中,他的結果恐怕只能是身首異處了。這樣的主題傳達,讓人在劫後余生中頗有些細思極恐的意味,或許才能將我們所傳達的正確的價值觀,紮根在兒童觀眾的心裏。
(作者為改編版《月亮草》編劇、中國音樂劇協會會員)
楊 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