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時光倒退幾十年,逢年過節買一支胡魁章毛筆,研一硯墨寫一幅字,曾經是老瀋陽人眼中奢侈的“時尚生活”。而如今,已有191年曆史的胡魁章筆莊“蝸居”小巷,凝聚五代傳承人心血的制筆工藝也恐面臨失傳。“現在,寫書法僅僅是少數人的愛好,毛筆更是成了稀有的收藏品。”胡魁章筆莊朱經理無奈地説,“制筆工藝枯燥,年輕人不愛學,難尋傳承人,5年後恐怕‘一筆難求’了!”
歷史:曾為御用毛筆,如今“蝸居”小巷
胡魁章毛筆是中國北派制筆的代表,與上海周虎臣、北京李福壽並稱“中國三大名筆”,也稱中國“毛筆三傑”。胡魁章筆莊創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曾在北京琉璃廠、長春、四平都開設分號,咸豐年間被奉為御用毛筆,是現今中國唯一一個全部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遵古法量産的毛筆,人們親切稱之為“制筆工藝的活化石”、“活著的古董”。
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頗費週折,在中街故宮附近的一條小巷裏找到了胡魁章筆莊。“現在買毛筆的人少,但我們‘酒香不怕巷子深’,老顧客、書法愛好者和收藏愛好者常常光顧。”朱經理説,胡魁章筆莊曾經門庭若市,進門買筆的隊伍足足能排上幾十米,“那時候一開門,每次放進去10個人,買好出來後再放後面的人進去……”
傳人:每天與收音機為伴,手磨出老繭
一台老舊的收音機,一個案臺,兩把椅子,60歲的張國茹和50歲的李世美對面而坐,一個操作“幹桌”,一個操作“水盆”,這一坐就是30年。她們是胡魁章制筆工藝第五代傳人,也是如今僅存的兩位制筆藝人。“沒有出家心,做不了狼毫筆”,兩位師傅深知,制筆工藝需要耐心和虔誠才能學成。“我只會幹活,她只會水盆,彼此互不相通,合作才能制出一支筆。”張國茹師傅告訴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由於制筆工藝精細純手工,每天的産量僅10支左右。“制筆工作枯燥得很,天天面對毫毛,只有收音機為伴。”張師傅制筆30年,握工具的右手磨出厚厚的老繭,“想把老繭去掉,恐怕得做手術,做完還得長,做它幹啥!”張師傅説。
擔憂:難尋傳人,5年後恐“一筆難求”
朱經理告訴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胡魁章的毛筆所用的狼毫是採自野生的鼬鼠(黃鼠狼)的尾毫,雖然狼毫筆眾多,但是只有在東北地區所産的狼毫是赤紅色,毫針長而健,而且對狼毫的採選時間和細節都有著嚴格的標準。“有時一根尾毫,連做一支筆都不夠。但原材料不是最大的問題,令人犯愁的是難尋傳承人啊!”朱經理告訴記者,工作枯燥,待遇一般,再加上民間工藝發展前景不好,很多年輕人都難以靜下心來投身其中。“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合適的傳承人,兩位師傅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如此下去,恐怕5年後技藝就得失傳,胡魁章毛筆將‘一筆難求’啊!”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 唐心萌 攝影記者 聶焱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