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北京出現首家相聲“連鎖店” 近百演員加盟

時間:2014年07月01日 11:15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28日,緊鄰北京的河北滄州,寬和茶園的滄州分部正式揭牌。即使對於京城的相聲愛好者來説,寬和茶園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這個成立僅有三個月的相聲場,打著北京第一個連鎖相聲場品牌的旗號,已在京冀兩地連開四家分號。本月,寬和茶園還將有三個相聲場要開張,最遠的一家生意已經做到了遼寧瀋陽。京城小劇場相聲市場多變幻,這樣一個連鎖相聲場的急速擴張,卻顯得異常扎眼。

  “80後”掌門找市場出路

  寬和茶園的創始人兼掌門叫李寬,今年只有28歲。他打小跟著説相聲的父親李金祥一起出入相聲場,浸潤在曲藝圈子裏。22歲時,李寬成了李金鬥的入室弟子,他在師父家一住就是三年,也因此跟隨李金鬥參與了京城第一家小劇場相聲場——週末相聲俱樂部的運營和管理,學習了不少方法,積累了不少人脈。

  今年春節前後,李金鬥從週末相聲俱樂部退休,這件事讓李寬想到了自己的未來。京城小劇場相聲這麼多,經營好的卻不多,自己要不要接著做,還真讓他猶豫了一下。可是細想想,李寬又覺著,“低票價的小劇場相聲其實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作品首先得叫好又叫座,場子得開足夠多,足夠方便觀眾,這樣形成規模優勢,才會有自己獨立的市場生存空間。”他下定決心,開連鎖相聲場。

  李寬算過一筆賬,演員如果只在自己的班社或者在外零星單幹,一個週末也就能在一個場子登臺一兩次。可如果是去連鎖相聲場演出,就意味著一個週末可以有更多登臺的機會,不僅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老輩人是一天三開箱,現在年輕人沒有這麼多機會。連鎖平臺一定受歡迎。” 他更堅定了信心。

  近百演員來加盟助陣

  過完春節,李寬就帶著四五個兄弟幹了起來。3月29日,寬和茶園第一個相聲場“永外曲藝會”正式開張。在當地街道的支援下,這裡每週舉辦一場演出,走的是公益演出的路子,票價只有10元,並且承諾永不漲價。不到一個星期,設在朝陽區文化館的寬和茶園朝陽店也開業了。和永外的場子不同,這裡推行商業演出,每週五和週六晚上各演出一個多小時,提供茶水小吃,票價定為40元和50元兩檔。

  一個嶄新的相聲場,運營初期必然會遇到資金問題。劇場一般只收場租,並不對票房負責,朝陽店開張頭半個月,連一張票都沒賣出去。無論票房如何,只要演員上臺演出,李寬自己成立的文化公司就會掏錢埋單。僅朝陽店這一個場子,一個月就得虧掉好幾萬元,可是李寬從未拖欠過演員的薪金。

  就在這三個月裏,寬和茶園的常駐演員達到了60多人,如果算上串場演出的嘉賓,演員陣容足有近百人。李寬聯絡了多個相聲班社,請大家幫忙捧場。來寬和茶園演出的相聲演員中,有曹雲金、徐德亮、何雲偉等師兄,石富寬、李國盛等師爺輩的名家也都來站腳,本門的師哥方清平、付強、劉穎等人每次來演出,更是分文不取。

  同行的支援讓李寬很是感動。“這證明我們的方向和定位是對的,加盟的演員越多,我們就越有規模優勢,成功的希望就越大。”李寬説,接下來他打算借寬和茶園開拓曲藝演員的經紀業務,為大家創造更多演出的機會。同時,伴隨著連鎖店越來越多,寬和茶園也急著尋找更優秀的管理團隊一起合作,以保證各個場子的運轉品質。

  做京派相聲傳承陣地

  雖然在商業上雄心勃勃,但李寬與寬和茶園的兄弟們其實有著自己的藝術追究,那就是開掘年輕相聲演員的原創能力,傳承京派相聲。李寬説,自己看到天津相聲、西安相聲都在北京市場火了起來,讓他這個地道的北京孩子有點兒坐不住了。“我的師爺趙振鐸就是北京相聲的代表,師父帶著我傳承的也是京派相聲,想到這些,壓力特別大,甚至失眠。我希望能讓寬和茶園這個品牌,成為京派相聲傳承的陣地。”

  寬和茶園的演出有個特點,演員們演完了自己的節目之後,都願意在後臺留一會兒,聽聽大家彼此的點評。“雖然大家都是科班出身,有明確的師承。但平常的演出師父不可能都來看,師兄弟們一起切磋就很重要。”一位年輕演員説,這樣的氛圍並不是每一個相聲場都有的,也就更顯珍貴。還有一位説山東快書的演員,就是在這裡聽了大家的建議,將作品裏的山東方言比例做了調整,又增加了時尚的笑料,結果在全國各地的演出效果都更好。

  如今,寬和茶園已經團結了一批有創作能力的年輕人。李寬、陳一、張金山等人都是能演會寫,李寬自己每年就能創作10個新作品,其中一半會拿到臺上演出。這群年輕人相信,不斷提供地道的京味兒相聲原創新作,才是保證寬和茶園的連鎖生意持續做下去的不二法寶。本報記者 李洋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